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成都商报·大周末》为研究对象,从话题选择、语言风格和报道方式三方面解读报纸副刊的新闻文学品格。副刊新闻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文化创造,满足文化欣赏,实现文化建构,丰富报纸整体个性,体现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成都:说长道短话“三报”──本刊《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读者座谈会实录本刊记者王刚时值盛夏,热浪滚滚,蓉城报界“火气”更旺。《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作为这个城市的三家主要城市报纸,更是各施高招,可谓好戏连台,竞争犹...  相似文献   

3.
方仁 《传媒观察》2004,(6):8-10
从1994年1月1日在成都创办开始,《成都商报》在没有要国家财政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张默默无闻的内部小报发展成为成都报业双雄之一;1997年成都商报成立博瑞投  相似文献   

4.
当2000年第一缕阳光降临地球的时候,《成都商报》隆重推出“新夸父行动·追逐2000年第一缕阳光”大型活动,《成都商报》24名特派记者在2000年1月1日这一天,分别站在全球24个时区的地理位置上,迎接新世纪的第一抹晨光。 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世界各地都在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成都商报》抓住了这一“千年一回”的机遇。由于地球自转的自然规律,2000年第  相似文献   

5.
三峡商报如何在竞争中突出特色,独领风骚,2008年底,商报编辑部决定:将文化副刊作为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办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阳春三月,名震全国传媒圈的成都“报业双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先后重拳出击地产业,《居周刊》、《住在成都》先后面市,加上其他陡然冒出市面的地产专业媒体,总发行量远超过100万的新面孔冲上成都市的大小报摊,这座中国目前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又将上演新议论报业鏖战风云。  相似文献   

7.
优化管理机制促进报业发展成都商报副总编辑杨忠《成都商报》创办三年,上了三个台阶,如今已发展为对开十二版日报,期发行量近30万份。然而,同报纸的快速发展相比,·报社的内部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员工均系招聘制,报社长期在外租用办公场所,办公环境及条件很差,...  相似文献   

8.
辛欣 《新闻传播》2009,(9):41-41
一、《成都周末》改版后的版面设置 《成都周末》的前身是《成都晚报》的文化副刊部分。在2009年4月改版时,改成了现在的周末部.原来的副刊成了周报性质的文化副刊。改版后的《成都周末》.秉承了副刊的文化精品理念,在经营理念上,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将产品内容与报纸经营结合,创办了新的版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竞争本已十分激烈的成都报业新近又开辟“第二 战场”,将报业“战火”燃向昆明,一场更为“惨烈”的报纸大战在美丽的春城爆发。 报业“川军”南下昆明 在南下昆明的“川军”中,《成都商报》当属开路先锋。1999年,《成都商报》接手云南计委主办的《云南信息报》。《成都商报》副总编郭平出任执行总编辑,并率采编、发行、广告人员充实该报,将《成都商报》的新闻策划、版面模式、发行经验全面移植。同时,《成都商报》还带来600万元资金,并每天向昆明传送4个版面的新闻。由此,《云南信息报》这张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报大受读…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1997,(2)
杨忠男1946年7月生汉族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现任《成都商报》副总编辑。196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又到部队锻炼两年,做过14年中学教师,1985年调《成都科技报》,1987年任该报副总编辑,后主持全社工作,1992年该报改为《生活科学报》,任总编辑,1995年起任《成都商报》副总编辑至今。采写的新闻和撰写的论文50余次获市以上各级新闻奖及优秀论文奖。现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理事,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特邀编委简介  相似文献   

11.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4,(11):26-28
新千年之交,《深圳商报》、《南方都市报》各出了100个版,《广州日报》出了200个版,《羊城晚报》连续7天共出了236个版。北京、南京、西安、济南、武汉等地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今年3月开始,相对比较保守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也由日出对开20版扩至24版,《成都晚报》也由日出四开24版至32版扩为32至40版。《南方都市报》于3月31日在广州报业市场上隆重推出了谓之“成熟2004”的最厚报纸,共有14叠,每叠16至48版不等,总计304个版,创造了国内厚报的“吉尼斯记录”。  相似文献   

12.
周泽 《新闻记者》2004,(5):45-46
2003年6月29日,《成都商报》上刊登《“皇上”提出怪要求》一文,文章副标题为“周璇昨在签售现场突曝曾遭某影视大腕骚扰”。该文称,成都女歌手周璇在举行其小说《绝爱》的签售活动时,去北京邀请一个影视大腕来担当签售嘉宾,但对方却提出以性作交易,并称该影视大腕是以演皇帝而出名的。7月4日,《成都商报》_义刊登出《“皇阿玛”就是张铁林!》一文,该文称,周璇在记者会上首次当众明确指出“皇阿玛”就是张铁林。周璇复述了当晚她和张铁林在北京名人饭店相会的情景,并提  相似文献   

13.
孙华 《新闻界》2004,(4):86-87
猴年伊始,成都房地产专刊市场已是一派火热——《成都商报》每周2、4,《华西都市报》每周4、5,《成都日报》每周五,《成都晚报》每周五的黄金楼市,《金融投资报》的成都房地产报道周刊,《装饰市场报》的成都home家周刊,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已悄然展开。本文以在成都本土较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新闻     
《成都日报》正式发行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成都报业市场增添了一份崭新的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原对开16版的《成都晚报》从市委机关报的职能中剥离出来,改为4开32版的都市综合类报。据了解,《成都日报》准备投资2000万元运作,其中层骨干与采编人员大多是原成都晚报的人马。现在,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构架已基本形成:即由成都日报为龙头和核心,成都商报、成都晚报为重要子报,此外还有成都时代出版社以及几家杂志社组成。 今日快报推出 首席记者制 武汉《今日快报》推出首席记者制.首席记者在试用期内…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之后,为了及时报道相关的信息,媒体间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第一天的报道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由于成都离地震中心相对较近,当地主要媒体都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汶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本文试图通过5月13日成都三家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地震报道专版进行全面分析,评述它们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6.
报业的市场化改革使报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生活类同质媒体的生存发展,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众所周知,成都是全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四大城市之一,而乐山市距成都不过一小时的车程,必然成为多家省级都市报角逐的市场。目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的《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四大都市生活报都在乐山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相似文献   

17.
成都:两军对垒,捉对厮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成都报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三国演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关键词:市场意识。至1997年成都报业市场上一家败落两家做强的雏形初现。第二阶段:1998年-2001年,战国七雄,关键词:同质化。“七报大战”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日益趋同化,最终导致七报一面。面对《华西》和《商报》的领先优势,其他五张报纸施以“近身肉搏”战术。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18.
肖玉清 《新闻世界》2011,(10):68-69
《成都日报》的副刊"天下成都",自创刊以来,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读者喜爱。本文以"天下成都"为例,就副刊文体写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副刊,按照传统的定义,是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副刊几乎与现代报纸同步发展,人们常将副刊与新闻、评论、广告称作报纸的四大组成部分。纯文艺副刊或纯学术副刊曾经占有报纸不小的版面,尤其是纯文艺副刊,高峰时几乎每天一个版。然而,曾几何时,这类纯文艺副刊受到新闻版面的挤压,逐渐萎缩,各类都市报以及党报对纯文艺副刊已不再强求,有的还在坚持,有的早已砍掉。如《城市商报》,虽然每周出两期《春来茶馆》专版,但编辑方针明确是现代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杂文。  相似文献   

20.
刘星 《新闻世界》2013,(10):289-290
作为财富论坛举办地成都的两家报纸《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对财富论坛的报道有明显的差异,这两家报纸究竟是如何处理这次报道的呢?本文对这两家报纸为期三天的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找出其中同质化内容和差异化处理的内容,试图分析和总结出同质题材差异化处理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