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今日 ,翻阅《课堂写真集》(我把自己的教学日记美其名曰《课堂写真集》) ,发现在教《暖流》一课中“滕王阁”的“滕”这个生字时 ,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 ,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滕’ ,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 ,然后对学生强调 :不要将此“滕”写成彼“腾”。改完作业 ,发现全班62名学生有27人将此字写错 ,错误率达43.5 %。其中 ,多数是把“滕”写成了“腾” ,小部分是把“滕”字右下的“”写成了“水”。过后 ,我反思这么多学生出错的原因 ,觉得是自己上课强调、比较得不好 ,加重了学生的前摄抑制 ,使学生对两…  相似文献   

2.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翻阅"教学日记",发现我在教《示儿》一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这个生字时,对三届学生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前年教"祭",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祭"写成  相似文献   

4.
在教《观书有感》一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这个生字时,我的三种不同的教法,收到了三种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教"鉴",我先是工工整整地把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强调:不要将"鉴"字写成"签"。改完作业,发现全班42人有15人将此字写错,其中多数把"鉴"字写成"签"。过后,我反  相似文献   

5.
毕爱弟 《山东教育》2005,(31):34-34
记得初为人师时.对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甚至恨不得“揪”着学生的耳朵千叮咛万嘱咐.可效果往往与自己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如教“琴”字时。我考虑到学生容易写错.就把“琴”字用特大号字体写在黑板上.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下半部分写成“令”。  相似文献   

6.
毛会珍 《辅导员》2011,(23):17-17
一、“虎口拔牙”不可取 记得教学生字“虎”字时.全班很多同学都把第三笔“横钩”写成了“横”.我在班上反复强调了很多次.也要求学生纠正了很多次,可一点效果也没有.照错无误.这可把我急坏了。怎样才能让大家牢牢地记住这个“虎”字,并终身不忘呢?  相似文献   

7.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教学“竹”字时,经验告诉我学生容易把第五笔“横”写成“横钩”。为防患于未然,我指导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写到第五笔时特意强调这一“横”要写得笔直,丝毫不提“横钩”二字,以防误导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然而,作业收上来仍有学生写错。  相似文献   

9.
刘方 《学周刊C版》2010,(12):81-82
把上课称之为“舞”,源于我对课堂的理解。课堂不仅是师生声情并茂的演绎,更是心灵与思想的自由舞动。上学期我执教了“整理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三次教,三次不同的效果,我在思考中有了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陈丽萍 《学语文》2002,(1):18-18
我们一直以为“布署”是“部署”的错误写法,原因是有几个权威证据。《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部署”,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常见的别字”一表收录了“部(布)署已定”,即认为“布”是“部署”的“部”的别字。 而近来,教学中发现中师一年级的学生竟有80%多将战略部署的“部”写成“布”,我们便搜集  相似文献   

11.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改写”与“省略”有哪些区别?我觉得很难回答完整,请给予答复。———江苏张老师答:区别有三点。一、意义不同“改写”是把整万、整亿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或用亿作单位的数,这样便于读写;“省略”是把比万或亿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二、方法不同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去掉,后面加一个“万”字或“亿”字就行了。例如:把9500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50000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要把课堂激活,离不开一个“新”字。“活”了才有“新”,“新”了必定“活”。语言大师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实践证明: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用得话。那么怎样才能“活”呢?我认为应从“新”上着手。  相似文献   

14.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5.
刚开始教学“落”时,只有少数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后来学了“满”以后,许多学生对“落”和“满”的结构混淆不清,有的把“落”写成左右结构“淳”,有的把“满”写成上下结构“赫”。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字都有“艹”和“氵”,但它们的书写顺序不同,“落”要先写“艹”,“满”要先写“氵”。学生稍不注意,就把顺序写反了,如果又把其中一个部件写大些,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市局教研室一行人到我校听课调研,听了我教的古诗《村居》。为了教好此课,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弄懂诗的大意。学生预习得很充分,我发现多数学生书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诗意,这些都是从《课课通》、《一点通》等教辅资料上摘抄下来的,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挺好,发言很积极,没有出现“冷场”。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诗的大意照本宣科地说得头头是道。质疑时,学生也没有为难我,提的都是表面上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教学也就“一路绿灯”:激情导入——读书释疑——学生作…  相似文献   

17.
一位年轻的教师正在教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他在板书课题中的“饶”字时,右上方多加了一点。学生发现了,向老师指出来。这位教师这样回答:“我是有意多加一点,试试你们上课认真不认真。”顿时,全班学生眨巴着眼睛。这位教师对自己的笔误所作的回答对不对?为什么呢?请师范生们思考一下,并欢迎大家将自己的见解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寄给编辑  相似文献   

18.
半鲁相请     
张爱勤 《广东教育》2006,(11):68-69
鲁、曾、暖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  相似文献   

19.
错别字     
《小读者》2011,(10):18-18
老师在批改作文《我的老师》时,发现这么一段:“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送走了一庙又一庙学生.现在又在送我们这一庙……”原来该生将“届”字错写成了“庙”。老师批注:等送走你们这一“庙”,我就不当园丁,改当方丈了。  相似文献   

20.
朱华贤 《教师博览》2009,(11):10-10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抄写生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她把“卧”字的左半边写成了“颐”字的左半边,即把左框中间部分写成了“口”。教师弯下腰,指着道:“这中间不是一个‘口’呢,它是不封口的,你错了。”学生连忙改了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