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说到“档案文化”,在近年来的专业报刊上可以读到不少文章,但我始终弄不懂档案与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眼下“文化”时髦,不少人喜欢说某某是“文化”,因而,对不能免俗的“档案文化”,我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2.
经济与文化三论社会所有的现象都可反映为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总体上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多年来,左倾错误和计划经济的僵化,使我们文化中优良的东西不断遭到破坏。大锅饭思想、依赖思想、不讲竞争的心理等等,都是计划经济在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主讲:汤一介访谈:闵惠泉闵:这些年人们对文化议论得比较多,但是对文化的一些观念似乎比较模糊,您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方面很有研究,我们很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汤:给文化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据统计说有一百多种,也有人说有三百多种,...  相似文献   

4.
杨桃莲 《新闻界》2005,(5):65-66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5.
传媒新思维     
中国电视应健康地娱乐观众我们现在应该更大声呼吁健全与弘扬自己民族气质的本体。这个本体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绝不是说穿清朝服装就算是传统文化的表现了,这太肤浅了。清代的文化积累与表现,仅仅是传统文化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要求的是要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中博大精深的东西。怎么选用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文化形象与形态来影响和感染观众?从规律上说,电视人首先要有一个很积极的状态,怎样使我们的节目的内涵潜藏着这方面的精神。我们现在应该大量地取消和淡化一些没有必要的综艺节目、文艺晚会和娱乐性的节目。我们经常在国外看一些…  相似文献   

6.
黄俭 《出版参考》2007,(10X):24-24
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接力出版社作为一家优秀出版社,传承文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可以说,文化是出版企业的根。这种文化特性,不仅体现在我们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更贯穿于我们经济活动管理的全过程,重点表现在用文化构建企业管理的底蕴与基本逻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应加强西部地域文化的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玲 《新闻知识》2001,(10):36-36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论及保护西部人文资源时常说,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广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在原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他又说,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地球越来越小,越是要注意我们的传统文化特点,要在“和”的背景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并真正认识自我。费孝通所言之“和”,是指随全球化而带来的古与今,中与西等多元文化的认同、互补与融合。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宣传西部的地域文化,促进西部文化…  相似文献   

8.
这里说的文化新闻要“文化”,这个“文化”指的是:文化内涵、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新闻题材的命题。一条文化新闻的含量,就是指这条文化新闻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文化新闻的题目下,读者能得到多少东西──多少文化信息、多少文化知识、多少文化积累。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一个歌星的一次商业性质的演出,一个企业的一次广告性质的晚会,一个作家的一部媚俗作品的出版,一家杂志的一期女性专号的问世,等等,你说这些信息除了浪费我们的银子一样的新闻纸…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历史地理的文化研究里面,其中有三项是最基础的工作,这三项工作的结论与城市文化的细节和传承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些工作里面文献价值就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文化经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文化力与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力量。人们认识到,文化力不但是精神动力.更是生产力。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力,谁也就拥有了持久的发展动力。作为身在“文化”之中的广播电视,应该如何认识这种文化力,如何在文化力之中找到定位,如何营造,壮大这种文化力?探讨其实现的途径,促进广播电视更快发展,实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文人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其永恒的主题。文人们背井离乡,漂泊异域,只能通过抒写个体生命的味觉记忆,在乡愁与食物的天然联系中,凸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梁实秋的豆汁儿,康鲁孙的豌豆黄,张晓风的酸梅汤,董桥的凉拌小菜,大多是些以俗为雅的日常吃食。文人们或说对故乡风物的一往情深,在说味与品味中,体现可贵的平民精神,在味觉与语言的关系中,把玩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我的文学创作与三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的小说与三峡文化:关于三峡文化的思考。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的成长和三峡文化的滋养分不开,而三峡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6,(9S):4-4
李红强在《中国出版》中撰文说,畅销书其实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是介于创造和传承、旧体制与新体制、精英与大众、主流意识与大众趣味、个性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生命力与流行性之间的“中间物”,是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的调和品。缺乏传统文化积淀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畅销书,才情也许逼人,但光怪陆离的色彩时常超出接受者的承受限度;同时,缺乏信仰的情怀、细腻贴切的日常关切和记忆娴熟的表达形式,也许会“一月”甚至“一星期”流行,但生命力未必持久。  相似文献   

14.
赵允芳 《传媒观察》2005,(12):25-26
早期媒体尤其是报纸城市意识的萌芽,主要是缘于对城市现代因素的追求。报纸受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同时反映、复制、反思、修正这种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媒体起到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的集体无意识、再生产城市文化心理结构、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因此普利策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这条大船的了望者,它要随时守望环境、提示险情。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喻国明更为概括地指出:新闻的价值本质是环境守望。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市文化工作者围绕我市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大局,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着力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开创了我市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攀上了新高峰。可以说,过去的四年,是我市文化工作创造新业绩的四年,是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最多的四年,是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四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成果最多的四年,是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四年.也是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最多的四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使武汉的文化凝聚力、辐射力有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6.
李舫先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说:“文化疆域里有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21世纪国际竞争、信息共享、技术趋同的社会背景下,国家的安危不仅仅系于城池的得失,更涉及文化的存在方式与制度、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共同的艺术和道德、共同的传统和认知,这是社会团结和国家进步的最宝贵的资源。”又说:“中国不应在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中丢失自己的民族之根。”(见2005年2月15日人民日报:《寻找文化中国》,  相似文献   

17.
论报纸副刊“博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说,“博客”和副刊都是一种传播,是一定的文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这是二者之间得以比较的前提,而本文所要关注的是二者传播要素之间的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曾伯炎 《新闻界》2001,(4):41-42
报林里,一贯分激进型与保守型两类,在革命战争年代很突出,似乎在和平建设年代,这激进与保守便模糊了,特别是报纸在机关化时期,都像一个面孔,相同内容,而今天改革开放时期,向市场扩张,仿佛更不分激进与保守了。依笔者观察,这分类的脉络与倾向,还是存在的。有的报纸,样儿很新潮,版式也很时髦,但却往往弄不清什么是弘扬传统文化,什么是宣扬迷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精美、精致与精华,例如梁启超先生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被尊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既讲文化与学术,又讲做人的人格与高…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使者     
冉然 《出版视野》2005,(1):14-14
说到文化,大文豪郭沫若曾说过: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回望历史,中国文化似长夜浩瀚星空,令人向往迷醉。理性思辩的圣贤智慧,气象万千的金戈铁马,婉转绵长的书道传承,潇洒风流的诗情画意……这些曾经的辉煌都成为滋润后世的不竭清泉。古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也肩负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