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文章较为完整地叙述了陈胜、吴广发起的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的声势,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形象。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叙事真切、生动、条理,充分体现了《史记》的写作特色。一、重点解析教学本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叙史实,认识陈胜的思想品质外,透过课文看《史记》,让学生窥一斑而识全豹,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1.清晰的脉络,精巧的裁剪。课文《陈涉世家》虽是节选,但故事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全文围绕大泽乡起义这一中心事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事…  相似文献   

2.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此文详细记述了秦朝时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经过。长期以来,《陈涉世家》一直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被列为学生必学篇目,此文的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十分注重历史背景、文言词句、人物性格、故事经过的讲解,却忽视了对《陈涉世家》蕴含哲理的挖掘,致  相似文献   

3.
<正>《史记》是一部非常伟大的著作,它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作了详细的叙述:对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被压迫的百姓往往表示同情,还把古书中过于深奥的文字改写成了比较易懂的文字。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的写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它的作者——司马迁讲起。  相似文献   

4.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句法结构薛克谬《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①注释为:“[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伐之列。”《古代散文选》上册②,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③、朱东润《中...  相似文献   

5.
陈胜腹书举义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在大泽乡遇到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国的法令,这些人都要被处死,无奈之下,陈胜、吴广率众揭竿而起。陈胜故意让人将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布帛塞进鱼腹中,然后将鱼卖给准备起义的士兵,士兵们发现书帛后,都认为天将降大任于陈胜,这样,陈胜就确立了他在义军中的首领地位。  相似文献   

6.
问:课本62页《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标明陈胜、吴广起义军从陈派三支队伍向西进攻,而课文中只写了两支,图文不一,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  相似文献   

9.
《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是中国古代史第一册中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秦朝速亡和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备课中,我考虑到秦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学生在小学和中学语文课中都已接触过,就把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到能力的培养方面,设计...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字季,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农民出身。壮年时,曾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广大农民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刘邦就参加到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来。在陈胜、吴广牺牲后,成了起义军的领袖。 刘邦生平“不好儒”,他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秦亡之后,他继  相似文献   

11.
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革命活动家.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少时曾以佣耕为生.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出身.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政府征发闾左农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在被征之列,被指定提任屯长.在向渔阳行进途中,这支队伍因雨受阻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不能按期到达戍地,秦朝法律规定,戍边误期要以死罪论处.陈胜、吴广经过商议认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决定举行起义,从死亡中杀出一条生路.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摆脱当时的困境,而且表达了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解放的坚  相似文献   

12.
专家解答(薛吉辰):您好,赵威同学。其实这是汉初普遍流行的一种楚国风俗。战国后期,楚国的面积最大,像当时的名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实际上都是楚人。陈胜、吴广起义国号称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在古代,公是对他人的敬称,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可是《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却自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是为什么呢?浙江省温岭中学赵威“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项羽的叔父项梁起兵,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为“怀王”,以“从民所望”。项羽自号“西楚…  相似文献   

13.
(一)(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相似文献   

14.
秦末农民战争最初的一批起义领导人中,除了陈胜、吴广而外,最有影响的恐怕就是张耳、陈余了.以故清人冯班认为,陈胜"可与张耳、陈余并为传".然而,长期以来,张耳、陈余竟被一些人认为是混进农民队伍的六国旧贵族的代表,说他们"明目张胆地恢复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无充分的史实根据,兹作《新论》,请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项羽和刘邦在起兵前都有为帝的欲望。早在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亲眼见到皇帝的威严,十分羡慕,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同样的,刘邦服役去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看来是难以实现的极其渺茫的幻想。然而时势造英雄。秦朝的暴政终于引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为刘邦、项羽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条件,而且随着陈胜、吴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来回顾第六单元的相关知识,这个单元,重点是了解古代散文不同的体裁:如史传、论说、赠序、小品文。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特点:如古体诗、律诗、散曲。《陈涉世家》作为传记,记载了陈胜、吴广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通过鸿鹄之志、大泽乡起义、人陈称王等情节,突出了陈胜的非凡才略。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是中考的考点。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二○九年七月,在祖国东南大地,卷起了革命的狂飙,陈胜、吴广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从大泽乡开始了。这次起义不仅揭开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的序幕,而且以它光辉的业绩彪炳于史册,永为后世景仰。陈胜在号召群众起义时,响亮地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许多同志在研究这次农民起义时都注意到了,并把它作为起义的口号。尽管他们对这一口号革命性的估计有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研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发现课本中课文注释有几处知识性问题值得商榷。1.大泽乡不在安徽宿州西南九年级上册,第182页《陈涉世家》课文下面对陈涉世家的注释中有写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西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9.
正陈胜的车夫,杀主投敌,终亦被杀"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响当当的千古名言出自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口。陈胜,字涉,与吴广等揭竿而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农民起义",并在陈郡(今河南淮阳一带)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相似文献   

20.
整体把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秦朝的残暴虐政,大泽乡的淫雨霏霏,催生了陈胜、吴广首事反秦,这虽是被逼无奈,但也是机遇和挑战。陈胜他们改写了历史,在历史的史册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那沉重的书页,走近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陈胜他们是怎样扭转命运,引领时代风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