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汤啸天 《青年记者》2012,(13):18-19
2007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中确认了记者的"采访权利",并指出"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尽管采访权利是记者职业权利的基础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只是记者职业权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从推进新闻法制建设和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应当进一步明确记者的职务权利,并提请记者重视行使职务权利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经把医生、牧师、律师列为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命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格外需要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还应该加上记者,记者的影响面更广,不仅影响特定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社会责任感在一些记者身上越来越淡化了。诚然,记者也需要  相似文献   

3.
前一段大家讨论较多的是新闻工作者明显缺乏职业良知、职业道德的问题,对其他隐性的深层次的缺乏职业良知的现象,一般关注得不够。这本身也符合新闻自身的通例,抓眼球的标题最先进入视野。然而,必须解决深层次的隐性的“无良”问题,否则问题讨论就难以深入。我认为,把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对立起来,是屡屡出现职业良知问题的重要原因。应该深化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将做人的根本与职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也纳入到职业精神的内涵中去。不能认为“做了一次好记者,结果背弃做人的标准”。应当确立这样的职业精神:做不好人,也就丧失了做好记者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久喜佳 《中国广播》2006,(11):26-27
如果说,农民的职业是种地,工人是做工,士兵是戍边卫国,警察是保一方平安……记者的职业是什么?是记录新发生的事实,告诉人们真相。记者以乎等的视角,平和的心态深入采访,客观冷静地叙述,把激情藏之于心,但穿透力极强,每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背后涌动的急流,给人平实的感动,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对于其从业者是一个饭碗。但对于社会,记者职业有比  相似文献   

5.
岳婷婷  保战 《新闻窗》2009,(2):52-5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记者加入到新闻队伍中。青年记者思想活跃、热情高、行动快、冲劲足,为新闻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一些青年记者因缺乏工作经验而不慎误闯“职业法律雷区”,不仅自己吃了官司,也给供职的媒体增添了麻烦,特别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职业法律雷区”究竟在哪里?作为青年记者,如何免踏“职业法律雷区”,避免新闻侵权,做好新闻工作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青年记者新闻侵权的案例做了认真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记者的职业定位是,有高尚的品德,有敏捷的思维,视野开阔,行动机智,有倚马可待、落笔成章的能力,地市报记者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不比大报有专门的分工,而是要成为杂家和多面手,特别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建设,对应读者对记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7.
蒋剑翔 《今传媒》2005,(2):62-63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别的不说,就拿一度被媒体炒  相似文献   

8.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0,(11):10-11
从今年起,我国的新闻记者有 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国,为某一职业的人群设立节日,目前除了教师节,便是记者节。如果记者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职业,恐怕不会有这份荣光。那么,我们谈点什么来庆贺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呢?我想,还是从记者职业和专业谈起。 记者,在我国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就如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一样。直到现在,关于记者是不是一种专业尚有争论,但是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看来争议不大。1998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表明,我国记者有很强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当代名记者戴煌说过:"记者这职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全在于讲真话。也可以说记者最重要的素质,首先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讲真话。这比其他方面的素质都重要。"此话入木三分,令人警醒。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应该是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指从事别的职业不一定具备,而从事新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那些气质、性格、条件、才能等各方面特殊要求的总称。因此,也可以称为特殊素质、业务素质。记者的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记者的职业素质的政治色彩不很明显,是各阶级新闻记者应当共同具备的素质。美国新闻学家认为,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热忱心、主动性、进取心、具有人格、好奇心、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这是记者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表现。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同时记者的社会角色也反映出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所附着的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记者作为从事着具体的职业有着明确分工的个体的人,不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特别是在新闻采集过程中。应当以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  相似文献   

12.
刘晨辉 《视听》2016,(1):109-110
在众多职业群体中,记者与其它职业群体一样,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记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个体记者的幸福不可能与他的本职工作分离。本文认为记者的幸福是一种职业幸福,是通过为受众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承担起监测社会、守望社会的职能,最终得到受众的认同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3.
有关"窃听门"事件的阴霾并没有散尽,隐性采访在当前中国业界也有泛滥之势,甚至处于无序与失控的状态。依据记者采访行为涉入性质程度的不同,隐性采访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观众旁观式、演员冒充式、导演诱惑式。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法律对隐性采访既没有禁止,也没有授权,但从职业伦理道德看,颇遭公众诟病。不可能禁止媒体使用隐性采访,但必须更严谨、更规范,建构良好的隐性采访机制,促使媒体向良性方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那些公开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必须审视是否具有极强的公众利益,同时,媒体内部建立健全隐性采访的审批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  相似文献   

15.
记者职业风险高 投保受歧视 近期,有关记者被通缉被追打的一连串事件,让人对记者这个职业的风险“另眼相看”。有关媒体近期专门作了调查,从各大保险公司了解到:记者一般被划入投保的二类人群,“在我们的保单中,80%-90%的人群属于1—2类,记者是属于比一般机关团体员工风险高的一类人群。”中国人寿负责人坦言。  相似文献   

16.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17.
记者应是让人尊重的职业,但时不时出现的“封口费”事件,却让记者的声誉扫地,有嘲笑记者的,有鄙视记者的,更有憎恶记者的。好端端的职业怎么会被糟蹋成眼下如此的状况?是谁给了“封口费”如此滋生的土壤?细究起来,媒体和社会都难免其责。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6):13-20
在数字时代,记者的职业边界日益模糊。本文对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记者职业身份展开探讨。本文首先提出,界定谁是记者是事关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新闻业如何分配优先、优待等权利,也事关大众将真实裁定的权力赋予谁。随后,文章阐释了界定记者的三种传统路径:职业路径、地位路径和平等路径。其中前两者将记者看作是既定的工作头衔,无论是职业特征还是雇佣状态都是静态的;而平等路径尽管提供了更包容的解决方案,但又可能得出过于宽泛的界定。本文进而提出,一个标准单一的、确定的记者定义是难以企及的,可以借鉴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第三波理论研究对专家知识体系的解读方法,以一种分层理解的框架来界定记者。在这个层级中,最高层是专业记者,接下来是业余记者,最底层是信息传播者。不同层级传播者对信息秩序的贡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宋芹 《新闻世界》2014,(8):302-304
调查记者作为新闻记者行业的特殊工种,与其它类记者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了解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职业人群应具备的法律和伦理素养,并对此进行解读、归纳与阐发。  相似文献   

20.
廖靖文 《青年记者》2017,(25):39-40
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记者这一职业的权威也面临着被消解的困扰.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纸媒的荣光,似乎都开始远离我们.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记者?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做专业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