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3.
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的词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两个词,仅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或者说,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十多处谈到这一现象。例: “‘蹄’和‘踶’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蹄’平声,‘踶’去声)。‘蹄’是兽蹄,‘踶’是用脚踢(第111页)。 上古渔猎时代,兽是狩的对象,故‘兽’‘狩’同源,‘兽’和‘狩’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第237页)  相似文献   

6.
郭宗明 《科技文萃》2001,1(6):107-109
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到语法、修辞、逻辑阅读成了训练,训练就是做题,读书的乐趣、美感被扫荡殆尽,令人不禁发问绝不应该把王富仁先生发表于2001年2月1日《中国教育报》上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文,看作是一篇无足轻重的泛泛之论。这篇文章,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对所谓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有力的针砭,对现行的主流式教学方式,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反叛式见解。譬如“好的书,是‘读’过就‘懂’持,‘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  相似文献   

7.
红学大家周汝昌在《红楼花品》中写道:“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雪芹虽然处处创新,但对这个审美传统,并不目为‘俗套’.反而发挥以光大之。因此,我说不妨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花品’.方觉既不‘失花’,也不‘失人’。”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二册第六单元后有“常见言句式”介绍,它对学生概括、掌握这五种常见言句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编分条例说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在对判断句表示判断的五种形式的介绍中,其中第4条“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一论断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其中“非”表否定判断是正确  相似文献   

9.
周放同志认为“‘刹’和‘那’不能分家,只能说‘一刹那’、‘刹那间’,而不能说‘一刹间’、‘刹时间”。并据此判定徐迟《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中的“‘一刹间’是‘刹那’一词的错误用法。”(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一、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崔允漷先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还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一、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崔允漷先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还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郑友霄 《语文知识》2001,(12):56-59
清华大学附中的韩军先生在《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八大关系》一文中说:“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  相似文献   

13.
引言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编的《文言读本》的‘虚字’部分对于‘故’和‘自’的一项用法是这样讲的:“[故](五)与‘自’、‘复’、‘当’、‘应’等副词连用,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其人诚无行,其诗故自佳;卿故复忆竹马之好否?故当是妙处不传;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自](四)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此儿故自可人;正自不易言;终自有尽时)。”这里,《文言读本》把‘故’、‘自’、‘复’、‘当’、‘应’、‘正’等都定为副词,并指出了它们经常连用这一事实。本文准备由讨论《世说新语》里这类副词的单用式入手,进  相似文献   

14.
编者: 我们在备课中对《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句里的‘瓮牖绳枢’四个字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四个字中省略了两个动词‘为’;应是‘瓮为牖绳为枢’;一种认为是‘瓮’、‘绳’作状语,‘牖’、‘枢’作动词;一种认为‘瓮’、‘绳’是动词,‘牖’、‘枢’是宾语。书上的注解是,‘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究竟那种讲法为宜,特此求教。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16.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简称《教科书》)《语法·句子和句子成分》讲句子成分时说: “构成句子的成分,有主语(用‘=’标示)、谓语(用‘—’标示)、宾语(用‘﹏’标示)、补语(用‘<>’标示)、定语(用‘()’标示)、状语(用‘[]’标示)和中心语(用‘·’标示)等。这些句子成分可以由单个词充当,也可以由短语充当。比较下边两个句子: 太阳出来了。 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两个都是主谓句,都有主语和谓语。不过前一句的主语是由名词‘太阳’来充当的,谓语是由动词‘出来’充当的。后一句的主语则由短语‘一轮红日’充当,主语里边又包含着定语‘一轮’和主语中心语‘红日’;谓语由短语‘渐渐升上天空’充当,谓语里边又包含着状语‘渐渐’、补语‘上’、宾语‘天空’和谓语中心语‘升’。这些定语、状语、补语、宾语和  相似文献   

19.
赵庭 《今日中学生》2007,(11):21-21
何谓“随笔”?金振邦编著的《文章体裁辞典》中说.它是“一种文艺笔法和政论相结合的散文体裁。亦称‘偶感’、‘断想’、‘杂感’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是所思、所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