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近50年来按照辩证法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当前,要给中学的文学教育定位,促进文学教育,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苏联等国的文学教育英、美、德、原苏联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法、日等国虽然不单列文学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但是也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英国,在1985年颁布的《普通中等…  相似文献   

2.
蔡燕雁 《现代语文》2007,(10):21-22
近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按照辩证法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  相似文献   

3.
按庄文中先生的看法,50年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所走过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见《论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如果把这条道路进一步延伸,我们看到,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不仅受到肯定,而且得到空前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50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走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50年代肯定,实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但由于过分强调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材偏难,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它正式实行仪一年半。为了使当今这一轮以弘扬人文精神、加强文学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改革能稳定、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我们有必要对50年代中学文学教育的是非得失、经验教训进行一次认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对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的肯定性评价而言,现有的文献对50年代文学教学实践层面的评价大多持否定态度。有两位知名教授的评论代表了当前的一种普遍认识:王尚文教授认为50年代的文学课把语文课讲成了文学知识课和文学评论课,弱化、淡化了语言———言语的教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童庆炳教授也认为50年代的文学教学“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以为“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上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  相似文献   

8.
这种不良的文化现象表现有两方面:新课程和传统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实验,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也轰轰烈烈展开。课程专家们常是细致讲解新课程方案,热情褒扬新课程理念,但却往往通过猛烈抨击传统课程的现象,极力否定现有的基础教育,认为传统课程一无是处,现有教育一塌胡涂;似乎不否定传统,就无以肯定创新;似乎不否定过去和现在,就无以肯定未来;似乎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都是失败的。这恰是一大误区。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把两者对立起来,所谓破“接受式学习”,历数了其十大罪状;立探究式学习,列举了其十大优点。其实…  相似文献   

9.
<正> 常见的哲学教科书,在讲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趋势和道路时,从三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了“否定”概念.这三种含义是.①作为事物内在因素的“否定”,即与肯定因素对立的否定因素.②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之环节的否定,即介于事物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之间的否定环节.③作为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肯定事物的差异性和相对性。在文论领域,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文学的历史性、复杂性来质疑文学的普遍性和规定性,突破了过去一元论的文学观念。但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学本质的拒绝以及对文学传统的否定容易转化为文学领域的虚无主义和毫无原则的实用主义,这一倾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 从五四文学到三十年代文学,其间“革命加恋爱”的作品曾一度十分流行。开这一风气之先的是蒋光慈,这已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长期以来,“归命加恋爱”的作品常常被冠以“光慈式”的定语,为人们所诟病。随着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探讨的逐步深入,一部分研究者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对这一文艺现象的简单否定。有人认为,“革命加恋爱”作品是五四文学到三十年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王伟军  武萌 《文教资料》2006,(15):166-167
肯定与否定是语言的两个基本问题。在汉语中,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存在第三种情况;但在日语中却存在既能表示肯定又能表示否定的词,本文中我们称其为“双性判断词”。  相似文献   

13.
l章学诚对目录学上“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看法有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对集部态度的前后变化,与章学诚的以史为本的文学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孔子颇含讥讽,郭沫若对孔子则大加颂扬。鲁迅将批孔与反帝反封建斗争、反击复古逆流、剖析国民劣根性相结合。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批孔,但从未一棍子打死孔子。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几个阶段。二十年代初,孔子是同歌德一样属于“球形发展的天才”;到了中期,就发展为“共产主义者、大同主义者”,马克思的“老同志”;此后  相似文献   

15.
反问句, 通常表现为以肯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或者以否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是反问句的两种基本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疑问形式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单纯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与“否”并列,肯定与否定对举,已不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虽然有强烈的疑问语气,却不符合两种基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一种追求“自否定”的课程文化,而传递是以“他肯定”方式培养人的依赖、自卑与盲从心理。对话是教师职业的精神诉求与实践形态,对话追求师生双重的“自否定”。伪对话是新课改下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走向意义对话,教师构建“自否定”课程文化的行动策略包括:根除答案情结,优化问题设计和提高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7.
扬雄的文体自觉意识对后人文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系统化意义深远。在内容上,他对辞赋从认识到创作整体上采取了始肯定后否定的态度,即由初期肯定强调辞赋的丽靡特质转向后期于文用兼顾中更加注重文学的功用。他的“文必丽靡”、否定“赋可以讽”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它的证明步骤可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肯定四个部分.即(1)否定结论——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肯定结论的反面成立;(2)推出矛盾——由结论反面(称“暂时假设”)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3)否定假设——由正确推理导出矛盾,说明“暂时假设”不成立;(4)肯定结论——由于否定“暂时假设”,于是肯定结论成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构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其哲学的意义上思考,也是在实践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与发展。一、对肯定与否定对立统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1“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邓小平同志对事物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原理告诉我们: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肯定代表事物的相对稳定,维持事物的存在,当肯定方面居于支配地位时,事物保持原有的性质;否定代表事物的变动,促使事物的转变,当否定方面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20.
“文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但“高”在何处 ,至今并未完全明确解决。实际上 ,文学比生活“高”在三点 :一、文学中多了一层作家知、情、意统一的生活感受 ,更富感染力 ;二、文学中的情景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 ,更富审美价值 ;三、文学多了一层美的艺术形式 ,更有美感性。上述三统一之后 ,实际使文学成为一种审美创造。这一创造是通过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