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2.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自学目的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学习通过故事描写人物的方法。自学引导1、了解有关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  相似文献   

5.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6.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是以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写出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赞扬了廉颇深明大  相似文献   

8.
拜读了《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上徐江先生的系列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和《培养学生珍贵的另类辨别力——(廉颇蔺相如列传)反思性教学实录》(简称《实录》),获益良多。但对于他的假设的某些具体分析,我们还是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文中的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血肉丰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主题思想的分析,过去大都着眼于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对秦斗争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赞扬廉颇忠于祖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从局部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全篇看,就不够全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反映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相似文献   

11.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不少学生对廉颇讥议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的言辞很是认同,他们认为蔺相如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会耍嘴皮子罢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蔺相如历经千载而被后人追慕不已,他到底有何出众之处?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因司马迁《史记》而闻名于世,现在还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小学时,我曾学过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课文,内容是负荆请罪,幼时不懂事,对于负  相似文献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廉颇和蔺相如的刻画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一是欲扬先抑,利用多种反差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二是抓住细节,通过重笔描写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原传先后记叙了赵国好几个主要的将相,课文只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由于这部分集中笔力描写蔺相如。所以我们就以蔺相如为主。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艺术。(一)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文章一开始,简略地介绍廉、蔺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6.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完璧归赵、渑池会做了耸人耳目的渲染,读者被吸引到蔺相如视死如归、使命必达的智勇表现,兼以引车避廉颇的事迹,成为公忠体国的人格典范,历来《史记》的读者常聚焦于蔺相如的人格表现,不复着意相如完璧、渑池会勇折秦威背后的重大贡献。然而,如果不能进一步发掘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的成就,对当时的赵国处境有何重大助益,我们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理解就会出现重大缺口,也会疏忽对战国后期秦赵角力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抓住《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贤”庸”两个实词的课堂教学,诱发学生认真讨论,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思想性格的认识。反之,通过辨析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来加深理解“贤”“庸”两个词义,以达到本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刎颈之交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着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文臣蔺相如以外交之功拜为上卿,位居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时时挑衅羞辱。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欲与廉颇争列”,就是不与廉颇争地位高低;每当遇见廉颇,总是“引车避匿”,就是退避的意思。后来廉颇知道真情,亲至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说:“我是一个粗鲁之人,没有想到你的胸怀是如此宽阔!”从此两人成为刎颈之交,文武同心,共同抗击强敌,保家卫国。刎颈指砍头“,刎颈之交”这个典故,古人解释为“齐生死而刎颈无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指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廉颇…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系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名篇。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