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的发展现状,提出设计赋能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的方式路径,创新传统文化元素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结合的现有模式,探索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的多元化设计方向,更好地丰富设计内涵,形成差异化设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品牌市场活力、增强品牌抗风险能力,助推中国自主品牌良好构建,逐步实现整体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都是由古蜀国发展演变成现代化大城市的,两千多年以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新中国建立以来,成都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成都已经成为一座历史记忆模糊的城市.那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主题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近二十年来成都典型的建筑风格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作分析,以探讨多种风格并存和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秋,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军以所向披靡之势袭据拉萨,西藏大乱.为早日平叛,康熙皇帝于当年及次年先后调荆州驻防八旗兵3000名入驻成都以便驰援西藏.因朝廷议设成都驻防八旗,四川总督年羹尧便于成都城西主持修建了满城,习称少城.  相似文献   

4.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旧世纪的交替即将到来。为庆祝这一伟大时刻,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届时将有一场以古老的中华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音乐会奏响!这便是已在酝酿中的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说到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就必须说到唐中六先生。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成都音乐舞剧院院长。中国成都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成都文联委员、成都音协副主席……唐中六先生曾于1990年和1995年分别倡导并参与主办了两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本着“拓展琴艺,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6.
肖伊绯 《寻根》2022,(2):72-81
1939年:营造学社一行在成都的发现 1939年10月1日,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于川、康古建筑调查行动已开展一月有余之际,在此次调查线路的重要节点——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又有了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7.
余冰 《寻根》2013,(5):119-123
《文心》是1943年在成都编辑出版的一本杂志。发行人李小珊。编辑者署文心文艺月刊社编辑部,实际的编辑人是唐振常。
  唐振常(1922-2002),四川成都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宣布停办。翌年复校成都。唐振常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他晚年在《旧稿往事》中回忆:“1943年3月,我和几位初中旧同学忽然不甘寂寞,编辑出版了一个文艺杂志。这个杂志叫《文心》。”  相似文献   

8.
成都画院成立于1980年,是一所专门从事美术创作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早在10O0多年前,成都就云集中原书画高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画院,成都画院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明史上的第二所画院,现有16位著名的国画、油画、版画艺术家和其他美术研究人员。从1980年到1997年17年间,画院举办了六届‘城都画院书画展览”,并与各地书画院举办联展。曾选送了上千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类型画展100多次,许多画家先后在日本。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地区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还出版个人画集。其中1人的作品获国际奖。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美…  相似文献   

9.
论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都体现着成都地区的本土化特点.本文论述了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及其产生的根源,阐明了成都园林本土文化特色在成都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塑造成都城市特色和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由成都文理学院民歌研究所万光治教授率领的团队历时13年采录编撰而成的《四川民歌采风录》(以下简称《采风录》),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资助于巴蜀书社正式出版。该著遍采四川省境内21个市州、181个县市的共计3080首民歌。2017年11月12日至14日、2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文理学院主办的"《四川民歌采风录》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百余  相似文献   

11.
近代随着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被打破,成都城市开始走向现代化,近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清末民初,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打破了成都城市两道城墙的枷锁,完成了近代成都房地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近代成都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树业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开始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房地产产业链,是近代成都房地产公司的雏形。抗战初期,成都的新村建设,通过城市建设改造,带动成都房地产业的初步发展,促成成都传统房地交易向近代房地产业的转变。抗战时期人口的急剧增加,为成都房地产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成都近代房地产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挥好杜甫草堂、永陵两家博物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宣传作用,宣传四川和成都在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唐宋王朝600年间领先全国的辉煌明成就,促进四川和成都的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两家博物馆自身事业的发展,在成都市化局的支持下,四川省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永陵博物馆于2001年11月16日联合组织召开了“‘扬一益二’暨草堂、永陵化资源开发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区有着精美的传统民居,但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这种代表成都人过去生活方式的建筑形式与现代城市的冲突日益明显。如何保护这些传统印记,延续成都民俗文化脉络,让古老民居持续焕发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成都地区在传统民居保护更新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尝试,这些案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衍生出的模式和观念有值得认可的部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对成都地区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几种既有模式进行了归纳和剖析,总结出目前保护更新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全新模式,使现有模式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成都应该以"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贡献世界。"文化成都"模式国际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充分抓住当前国际传播的四大契机,充分采用现代信息社会国际传播新媒介策略,以多元传播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历史悠久且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没有被充分的认识。随着近些年考古发掘的进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成都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从文明史视阈考察成都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可以看到:成都不仅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统一巴蜀后,成都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中国内陆对内对外开放的交通枢纽、经济枢纽和文化枢纽,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增长极和动力源。随着21世纪陆海经济时代的来临,成都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提升,未来将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都就是将劳作和生活统一到休闲之中的“休闲之都”。生活+劳作是成都城市题中应有之义,成都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底蕴,成都人以休闲为特色的生活方式,构成“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休闲之都”,将成都打造为知名的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丰富多彩的成都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三国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文化与成都的关系:(1)成都是原生三国文化的核心地区;(2)成都是三国文化的传承中心;(3)成都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中心。在成都市建设国际大都会的进程中,加强三国文化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8~14日,由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主办的第三届“澳大利亚文学周”在北京与成都两地相继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