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简》是《西厢记》中的一个喜剧关目,细加分析可知,崔莺莺之所以"赖简",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诗简所指暗示的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通过具体研究"玉人"、"西厢"的所属关系以及莺莺的态度和红娘的质疑以及张生本人的举止行为等,可知张生"误简"了。这一出喜剧性剧目的是非曲直,的确令人久久思索,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付琼 《语文知识》2010,(1):67-69
《莺莺传》之"会真"、"玉人"二词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存在着被误解的现象,本文旨在对二词进行重新辨析。"会真"即"会仙",一方面表明女主人公崔莺莺貌若神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真实地传达了崔张对儿女云雨之乐的美妙体验。"玉人"不是指张生,而是崔莺莺自喻。莺莺为张生"代言",《会真诗》运用的是一种"换位思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莺莺传》中的艺术形象,认为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既不是因为张生出于“玩弄女性”的目的所致,更不是其“门阀”等级观念作祟的结果。崔张离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生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准则的立场上,无法从内心接受和容忍崔莺莺这样的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子。崔莺莺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闪耀着独立人格光辉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实质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模式的、“阶级烙印论”的。  相似文献   

5.
前人在对王实甫《西厢记》剧中人物的评价中,对崔莺莺性情灵慧这一方面的表述并不十分充分我们认为作家在描写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时,采用许多细节着力刻画了她聪明机智的一面。崔莺莺的灵慧不仅表现在“闹简”、“赖简”等戏剧冲突中,而是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各个方面。具有此特征的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的产生与当时思想解放这一大前提下的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6.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基本规津.《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两条冲突线,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发展,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7.
张生跳墙是《西厢记》的有趣关目,然而他跳墙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天骥老师认为张生跳墙的原因在于这个大喜过望的傻角解错了莺莺的诗句:误以为莺莺叫他跳过墙去。所谓“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只是小姐的盼念之辞。〔1〕王季思老师则指出:“张生对莺莺...  相似文献   

8.
谈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段启明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公认的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见王世贞(曲藻》。它所敷演的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莺莺传》(元稹撰)。在这篇小说里.“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主要内容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困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然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许多古典学作品的结尾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以男女主人公的大团圆收场。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在中了状元之后,才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又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也是在赶考成功后,才在皇帝的恩准下回乡与杜丽娘完婚的。据此,曾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我国许多古典爱情作品:“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其中,老夫人一向是被当作反面人物的。如戴不凡《论崔莺莺》一书中说,老夫人“作为要求幸福生活的莺莺张生的对立面出现,她不仅在思想上不能同意莺张结合,还用直接的行动来干扰阻难女儿的好事。”段启明《“三幻”同名人物性格辩》一也认为,老夫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浓厚顽固的门阀观念,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维护相国门第利益为出发点的。“谎到天来大”是她“不讲信义,冷酷无情,杀伐决断”的具体表现。总之,她是一个不择手段,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郭预衡的《中国学史》同样认为老夫人是莺张幸福生活的阻挠。老夫人真是一个青面獠牙之辈,满面肃杀之气?否!细细地去品味本,我却发现了一个慈爱的,重情讲义,忍辱负重的老母亲。  相似文献   

12.
闹简、赖简是莺莺的"主意",乃预谋为之,旨在考察张生的可靠性及环境的安全性,以便确认私定终身的可行性。先于楔子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再以《闹简》、《赖简》照应,而《后候》、《酬简》则是莺莺得到满意考察结果后的进一步行动,是对悬念的解答。  相似文献   

13.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7-21
《莺莺传》是唐代三大传奇中最受后世关注、争议最多的作品。当代学者关于《莺莺传》数千篇之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争议的最大热点是崔莺莺与张生的爱而无果。文章立足学界对《莺莺传》的研究现况,分析了以下三个问题:张生对莺莺爱而离弃的根本原因当在于莺莺的身份问题;《莺莺传》是文人集体创作的成果;《莺莺传》塑造了爱情中一个生新奇绝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读罢《西厢记》,很多人都会被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打动,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相国夫人要阻挠自己女儿去追求幸福的婚姻。张生与莺莺可谓门当户对(一个“亡父官拜前朝相国”,一个“先人拜礼部尚书”),郎才女貌,而且又是一见钟情。有这样的条件,为什  相似文献   

18.
隔着墙的两着绝句便让两个彼此只见过背影的人相爱 老大在上面讲《西厢记》,滔滔不绝,投入得仿佛他就是那立马要见着崔莺莺的张生似的,只差没有把讲桌当墙翻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20.
《长亭送别》描写的是崔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表现了莺莺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这出戏借助古典诗词中描写愁恨时特有的一些意象,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不愧为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开篇犤端正好犦运用了“黄花”“鸿雁”“枫林”等常见意象。“黄花”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菊花;又因菊花是深秋特有的景物,所以古诗中大凡有黄花处总会有一种秋的空旷辽远甚或萧瑟悲凉的味道。犤端正好犦中“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诗《苏幕遮》中的句子,将“黄叶地”变成“黄花地”,但是那种浓浓的秋的味道却丝毫未减。青碧瓦蓝的天空中缓缓地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