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介绍西方新思潮,倡导国民性改造。这是梁启超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梁启超在日期间思想发生了激变,接受了西方的近代启蒙思想,并发表各种言论,有力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出版广角》2013,(3):2
"新民说",取自《大学》和任公先生1902年的《新民说》。《新民说》是承接戊戌、辛亥与五四乃至今天的关键,中国的近代正是从这里开始。"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塑造,意在"作新民";它不完全服膺于西方,而始终坚守"中国立场";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寻求"建设性"之道。"新民说"是一个平台。在这里。我们期望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稿》中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封建宗法的古老制度陷入了土崩瓦解……一部分封建大夫感到必须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的代表者有: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魏源、张穆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倡导著作权第一人,一贯主张包括翻译者在内的著作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著作权益,并进行了实践。梁启超在主编《新民从报》之时,便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稿酬标准,梁启超在编辑实践中注重作者稿酬的发放,体现了先进的著作权思想。  相似文献   

6.
谈起报告文学的起源,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是在近代。川口治说:“报告文学……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①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②这大体是说报告文学产生在18世纪,他们常以1724年英国奋福发表的《新环球记》为根据。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的时代更迟,清末开始孕育,“五四”前后萌生,本世纪20年代初期才出现了称得上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他们常以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来证明。不管是中国和外国的学者都认为18世纪以前没有报告文学。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7.
朱丽 《天津档案》2006,(2):13-14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更是一位史学巨匠。他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我国近代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本世纪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中国史学的治学经验总结,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关于档案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启超对档案方面的见识也是比较早的。戊戌变法前六七年,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唐诗》中,已经可以看到东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雏形。浪漫主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现实主义如杜甫的《石壕吏》。梁启超评论说:“杜甫写《石壕吏》时,他已经化身做那位儿女死绝,衣食不给的老太婆,所以他说的话,完全同他们自己说的一样……这类诗的好处在真,事愈写得详细,真情愈发挥得透彻。我们熟读他,可以理会得真即是美的道理。”而象征主义则有李商隐的《锦瑟》等。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发展比西方早,无怪乎20世纪初英译《唐诗》一出版,英国文学家斯特莱彻就评论说:“诗是一千…  相似文献   

9.
长不过梁启超的社论谈到近代中国报界,若论骄子,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他刚20岁就随老师康有为致力于维新改良运动,先后创办和主持过《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许多维新派的重要报刊。他文思敏捷、笔锋犀利,一生留于世上的文字达1500万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时务文体”,为时人争相仿效,影响了一代文风。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关“中国梦”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一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和悲鸿的交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我们夫妇都在《新民报》工作。悲鸿常到我们这里来鼓励我们并肩携手把《新民报》办好,并谆嘱:“办报要找进步的人和能干的人。”“国民党得罪不得,但是不能依靠;只能依靠思想进步的人和群众团休。”他特别把他的知己吴作人介绍给我们,作为《新民报》的朋友和有力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卓越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我们和悲鸿的交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悲鸿征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我们夫妇都在《新民报》工作。悲鸿常到我们这里来鼓励我们并肩携手把《新民报》办好,并谆嘱:“办报要找进步的人和能干的人。”“国民党得罪不得,但是不能依靠;只能依靠思想进步的人和群众团体。”他特别把他的知己吴作人介绍给我们,作为《新民报》的朋友和有力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位友人有次对我说:“蚂蚁看溪流也是瀑布。” 愚思之,以为此言充满哲理。 自鲁迅以降,数十年来中国的国民性到底优劣和如何改造的问题,一直特别缠绕和困扰着我们。以至于有学者说,一些中国人至今仍抱有不健康的“看客”心态;鲁迅笔下那些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在今日之吾土上仍有着可怕的广泛性,深入到许多国民的肌肤和血液中。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为近代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领域中卓有成效,其方志理论思想具体体现在所撰写的《说方志》等三篇文章中,他继承了传统的方志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崭新的观点对后世方志学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曾参与编辑或撰稿的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晨报》、《时事新报》、《庸言》、《大中华》、《解放与改造》等,他的一生积累了大量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可以说是他是我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我们研究他的思想,来对比当今报刊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对公共事务自由、公开地发表意见.①而在这个领域内开展的“普遍主义的、无私人差别性”的交往关系,②即为公共交往.本文主要从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的言论,来看梁启超与康有为、严复、黄遵宪、孙中山的公共交往对其言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军国民教育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尝试,也是民族自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代中国军国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国民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月13日(壬寅年十二月十五日):即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二十四期发表了黄遵宪致梁启超书,对梁《新民说》中的某些“激烈”言词表示不满。 1月29日(正月初一日):《湖北学生界》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刘成禺、李书城、时功玖、程明超、王璟芳、尹援一、窦燕石等编撰。设有图画、论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台湾老字号“世界书局”重印了该书局于70年前出版程小青所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世界书局总经理阎初表示,中国最早的一篇福尔摩斯小说是1902年刊登于梁启超所编的《新民丛报》上,文言文体;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程小青等以白话文翻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这位西方神探,立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家喻户晓的偶像和英雄。 阎初说,福尔摩斯当年在中国欢迎的盛况,可从当  相似文献   

20.
军国民教育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尝试,也是民族自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代中国军国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国民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