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汉江》的拍摄是一段寻根母亲河、认知母亲河、传扬母亲河盛大创举。《汉江》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在她对汉江文明的丰功伟绩和伟大历史贡献的深刻发掘上。《汉江》巨大深邃的思想魅力来源于她从历史深处实现了对中国力量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和生动表达,雄辩地揭示了汉江文化的原创力和汉江文化精神在其结构民族灵魂、熔铸国民精神上所表现出的那种雄浑深远和坚毅持久的模塑力量,是传统资源现代转换的成功尝试。《汉江》的播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制作纪录片的人来讲,当该片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为达到呈现事实的目的,字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字幕翻译的目的、观众的接受度以及字幕翻译方法的探讨,结合纪录片《鬼佬》做案例,研究了跨文化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技巧和文化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扩大了传统媒介的文化传播途径,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文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其文化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该片的成功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汉水安康》纪录片从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展示了安康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了安康旅游文化的精致名片.2017年3月,该片入选全国优秀纪录片.《汉水安康》纪录片对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有如下启示:第一,利用秦岭的知名度和巴山的特殊地位,打造安康区位新亮点;第二,依托汉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安康”文化品牌;第三,依据移民特征,构建安康南北饮食文化荟萃地;第四,恢复巴山盐道原貌,着手世界文化遗产“盐道”品牌申报.  相似文献   

5.
<正>出品: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的大型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正在电视上热播。这部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纪录片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展现各  相似文献   

6.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层出不穷.与文字相比,把具有独特纪实性与视听结合的纪录片作为传播传统技艺的媒介,更能还原传统技艺醇厚的文化内涵与原生态性.网络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在对传统木工技艺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多种创新性地表达,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以马丁的评价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日报社在2018年推出的纪录片《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从态度资源中的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三个维度探讨该片如何运用语篇中的积极话语来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研究发现,该片主要通过鉴赏和判断资源来传达积极和谐的话语意义,情感资源最少,这是纪录片的本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从学术而言,主要就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对纪录片《中国》进行接受美学的解读,分析中西观众在期待视界上的矛盾,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的美学价值,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NHK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最后一集,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拍摄的《出路》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出路》以读书致贫为基本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反思。同时该片叙事策略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营造了真实、客观的影像特征,具体表现在:平民视角、内外视角结合的叙事视角;长镜头、同期声和无配乐声音设计的叙事语言;客观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创作者视点相结合的叙事视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眼光打量人类文明史,其最大缺陷在于历史理性的迷失。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文化观念导致该片对血与火的战争缺乏反思,英雄史观主导下的崛起故事放弃了对民主与自由的追问。它虽凭借民族情绪、英雄叙事、华美的语言和非凡的历史高度而造成轰动效应,却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3.
《湖北教育》2013,(8):65
郧县青曲镇位于历史文化厚重的"郧县人"遗址所在地。青曲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青曲镇初级中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了以古人类文化、民俗文化、赏石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以石育人,奠基人生"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编写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校本教材《我家就在汉江边)和《石头与文化》。创建了"汉江文化展阅室",展示大量汉江奇石。学生深入到展阅室,通过阅读、观察、思  相似文献   

14.
《请投我一票》(PleaseVoteforMe),又名《请为我投票》,是武汉电视台制作人陈为军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该片记录了2005年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三年级(1)班的一次班长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5.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海外视频网站You Tube的观众评论构建语料库,借助语料库软件Ant Conc对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海外接受情况与传播效果进行词条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部分观众对中国纪录片外宣持有偏见,但得益于作品本身的制作精良,该片总体上受到海外观众的肯定性评价。在国家话语体系建设视角下,中国纪录片叙事方式和制片策划只有以满足观众的诉求为目标,克服主要针对国内宣传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展示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手段。其中,电视纪录片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传播形式。它积极地运用各种叙事策略,将原汁原味的精英文化与原生态文化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充分地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时下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便堪称展现这种电视纪录片与文化展示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壁画后面的故事》,从山东电视台播出后,中央台又在黄金时间一播再播,该片的主人公是谁呢?故事又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人生第一次》是一部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达对象,用12集的节目展现人生长卷,反映当下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状况的人文纪录片。该纪录片配有中英文字幕,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话和旁白。释意理论的研究大多在口译领域,但人文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和口译也具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借鉴该理论的指导思想,结合片中实例和具体的翻译策略,从文化词语、话语分析和情感背景三方面分析释意理论在人文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网消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