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英汉对译中修辞手法的不可译性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因而修辞方式也属翻译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英汉语中的部分修辞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很难在译文中复制。  相似文献   

2.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决不能拘泥于原文句子的表面结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将原文的层次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增减必要的词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使译文忠实于原作  相似文献   

4.
人们将翻译过程概括为理解与表达,实属简洁而到位.显然,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好原文,才能表达好译文,而有时候两者间难以平衡,不是过犹不及就是辞难迭意.鉴于此,本文根据作者的翻译教学实践体会,借助心理学有关元认知的理论,提出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身临其境"的双语翻译思路,即译者在理解上离不开置身于品味原作内涵之中;表达上仍需同样地体会译文的表达效果,这样方能保证原文与译文等效性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英语翻译离不开正确的语言表达,表达得当,语言就自然、就通顺、就流畅、就能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办果表达不当,语句就不会流畅,就不会自然,读起来就不会上口,有的句子还会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有时候,有些句子虽然通顺,但却歪曲了原作的意思。所以,搞翻译一定要注重语言表达这一问题,使译文准确精炼,形象生动,使读者读起来好象阅读原文一样轻松自如。什么是语言的正确表达呢?正确表达就是指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就是指译文的“信”。要做到这个,就要对原文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理解不对,译文就不会正确,…  相似文献   

6.
风格是作家表意时孕育的个人特点,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要准确把握原作整体风格。译文在文章结构、话语表述上的忠实都为了与原作风格一致,是原文与译文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和谐统一。通过对比分析A Little Great Man两个译本在风格上的再现情况,探讨英译中散文翻译的风格再现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药》的英译本看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文是理解原作的一面镜子。译文能否如实地反映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文的修辞手法能否在译文中再现。由于英语修辞历史悠久,而汉语修辞源远流长,各自都具有十分丰富的表达方式,故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一直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译文若不能正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即使大意差不多,也会削弱原文的语言感染力。为此,本文在分析英语修辞手法可译性的基础上,仅就鲁迅作品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格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由于各民族间思想上的共性,所以修辞具有可译性,又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差异,所以修辞的翻译存在各种障碍。  相似文献   

10.
古诗翻译是文学翻译中较难的一项工程,它对翻译的要求甚高。译者必须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不是说翻译出来就算翻译成功,而是要在充分发掘原作的内涵上又通过美的形式传达美的感受,让读者在欣赏译文时犹如身临其境。本文旨在讨论通过运用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开展古诗词翻译活动,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过程,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翻译时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目标是真正达到译文与原文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14.
翻译实践应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数量和表现形式上不要求目的语等同于原语,但在内容方面要保持与原语一致。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但不可逐字翻译。意译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但不拘泥于形式的对等。合格的翻译需要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即为形意结合。  相似文献   

15.
赵翔 《海外英语》2012,(7):50-51
翻译的目的是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忠实对等,而不是使译文与原文在词的数量上对等。因此,词的数量与原文相比就可能有所变化,要么增多、要么减少。所谓减词,是指将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又不需要的词语省去。减词的目的是保证译文简洁明快、严谨精练。需要说明的是,减词法不能更改或漏译原文的内容,不能随意删去难懂或难译的词句。采用减词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初学英语者对翻译或许不大注意,以为翻译是两种文字的互换,能阅读就能翻译,说不上需要技巧。而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英语知识的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念起来很顺口的句子翻译后的译文念起来却感到很聱口,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忠于原作的字面则译文不通顺,译文朗朗却矢之杜撰。如何做到既能使译文通顺又要忠于原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的标准问题。 历来讨论翻译问题,总要首先涉及翻译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准绳。我国至少在东汉便已有了翻译理论的雏形,以后玄奘提出了“既求真、又须喻俗”这两个翻译的信条。“求真”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信”,“喻俗”即为“达”。“信”是确切,“达”是顺,即通畅,标准的译文必须在含义上与原文贴切,而且读来通畅。“信”不是指原文有哪个字译文也必须有哪个字。初做翻译的人大多数星逐字照搬,以为这样才算忠于原作。这样逐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命以及实现这一使命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译者的使命是达到"善译"——使其译文与原文"曾无发毫出其间",读者"阅读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善译"的途径有三:在语言层面上采用归化原则;在文化层面则采用异化原则;当译者遭遇"不可译"的情景时,则应以原作的意境为依归,再创造出一个可以与原作"赛跑"的译作,以延续原作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特征的不同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翻译的趋同性,为了传达原作的意图,使译文获得最佳关联性,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使译文在意义、形式上趋同于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