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学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丙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3.
免试就近入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有效途径。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教育部《实施意见》),对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做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再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  相似文献   

5.
一、就近入学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保障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立“择校”问题,我国在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中有相关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市教育局出台中小学招生政策,明确规定2014年全市中小学招生范围划定的就近入学学生比例不得低于90%。石家庄规定,全市适龄儿童、少年将按照各县(市)、区教育局划定的各学校招生范围(片区),依据户籍及家庭实际住址,免试就近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户口要随父母,且户口和住址符合户籍管理有关要求,即户口、住址和适龄儿童、少年父母的《房屋所有权证》一致。全市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保证招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100%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8.
《陕西教育》2014,(5):50-50
5月4日,省教育厅向社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免试就近入学,保证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  相似文献   

9.
择校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校是受教育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这本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却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抵制和舆论界的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择校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有着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此项规定是国家为了让每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备受关注的新义务教育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处处体现科学发展观,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最大限度保障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如新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相似文献   

11.
黄远春 《陕西教育》2007,(10):124-124
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学校,使儿童、少年能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至今择校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仍然颇具影响。为此,必须反思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并且可以考虑将择校合理合法化,使就近入学与择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平陆县为了保障全县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按照“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坚持“七公开”,全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一是招生政策公开。公办学校优先保证服务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就近入学,乡镇初中招生实行单校划片。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划片入学,不得跨学区择校。这一政策很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但这一政策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就近入学"政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两个行政区接壤的地方会遭遇尴尬,在广大农村地区遇到了距离上的"就近"与义务教育分行政区举办的矛盾。为了弥补这一政策的不足,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消灭薄弱学校;不同行政区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变"就近入学"为"就地入学"。把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小升初)一直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小升初制度,2014年伊始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  相似文献   

16.
付瑞生 《教育》2010,(6):5-5
目前,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提前收到了一份“六一儿童节”大礼——北京《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即将被废止。在免费和就近入学方面,非北京户口的适龄儿童将与拥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们享受一样的待遇。此外还将对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环境和入学条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相似文献   

17.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是党中央、国务院在 2 0世纪的一项重大部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为了搞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我认为 ,控制辍学率是保证“普九”的关键之一。最近…  相似文献   

18.
一、存在的问题1.执法意识不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执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相当一部分行政领导教育执法意识比较淡薄,在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认为教育法律、法规是“软法”,约束力不强,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如《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但在一些城区,小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学校班额达到七八十人,甚至八九十人。这显然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需求。再如《教师法》颁布已经多…  相似文献   

19.
对“禁止择校”政策的现实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这本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却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抵制和舆论界的批评,很多教育界人士纷纷写文章指责这一行为,择校似乎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择校与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是择家庭居所、择工作单位,也许就不会引来诸多麻烦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此项规定是国家为了让每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举措。尽管人们对于择校如此排斥,国家也…  相似文献   

20.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指出:“小学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