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相似文献   

2.
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的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他的词风格之豪放,思想之深邃,为后世所折服,同时又由于他壮志难酬,蹉跎终老的境遇,使得他的词的格调又不免苍凉沉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风格特征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直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民族的苦难,时时搏击着童年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家庭中老祖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使诗人从小具有远大的志向。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的义军参加了耿京的农民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进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著名的爱国词人。二十一岁便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耿京义军。他才智过人,英明果断,气壮如虎,积极参与军机策划,并曾只身闯入金人军帐,刀劈叛徒义端,又率五十骑兵,冲进五万之众的金营,同敌人搏斗,在宴席上生擒反将张安国,挟持上马,飞奔而还。  相似文献   

4.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间,辛弃疾奉表南归。也在表章上签过字的抗金义军小头目张安国,乘机勾结金人,竟然杀死义军首领耿京,投降了金营,做了济州知州。辛弃疾于归途上闻讯,遂率五十骑,直奔有五十万敌军把守的济州,一举活捉了张安国,绑赴南宋正法。其非凡之举,后世叹佩不已。人云: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然而,对辛弃疾押叛徒张安国赴于何地,今人传记颇为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夏承焘《辛弃疾》一书中写道:“(辛氏)把这个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同是该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周笃文《宋词》中却有这样一段记载:“(辛氏)一举活捉了正在狂欢作乐的张安国,押至临安正法。”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的主要经历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人物,他能文能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爱国主义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世人追慕他词调文墨之美,几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世人追怀他人品之豪,他的人品性格是后世人的楷模,他的思想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培养了后世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生于1140年,此时济南在金人的统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可谓词坛上一位文武双全的奇人,在他豪放的外表下,不仅有过人的文采,还具备沙场点兵的雄才大略。二十一岁领兵追杀义端,二十二岁于金人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辛弃疾如此有勇有谋,展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彼时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辛弃疾撰写《议练民兵守淮疏》,提出训练民兵以加固两淮防线,著名的《美芹十论》更是详细陈述恢复中原的策略,这些都将他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表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是唐宋词作家中现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诗词中大多表现了积极抗击金国入侵和争取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词风饱满激昂,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辛弃疾的爱国诗词,阐述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爱国主义思想在诗词中的主要表现,诠释其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报效国家、守卫国土的使命感,以及勇于献身的军人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神州大地的一位华厦文字史上的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早年参加耿京起义,抗击金兵,壮志凌云。南归以后,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进行重用,拳拳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一代王佐之才,却落得以爱国词人终老,千载之下,万为人浩叹!  相似文献   

9.
(一)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以爱国词人著称的。他之具有爱国心,与他所受现实和家庭的教育以及平生遭际都密切相关。他出生在沦陷了多年的历城。祖父赞因受族众的牵累,未能脱身而去,屈仕于金,但心不忘宋,很想伺机起义,没有实现就死去。在他生前,曾两次命令弃疾“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弃疾在他的教育下,从小就立下报仇复国的大志。当时苦于金兵蹂躏的中原避民,纷纷揭竿而起。耿京倡义于山东,弃疾也鸠集了两千人,投到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上,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是个杰出的爱国词人,《稼轩长短句》中不少优秀词篇传达了他力主以战去战,统一祖国的心声。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宋爱国的英雄词人,辛弃疾的人品和词作被后世广为推崇。他一生以爱国志士自居,故一方面爱国主义是其世界观的核心;而另一方面,辛弃疾的世界观也同时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也体现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他的世界观时,我们应辨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偏颇。其世界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一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所占,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怀着收复中原的愿望,先后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义》,论述抗金大计,提出恢复失地的建议,都未得到采纳。此后,在担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时,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表现出优秀的政治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与辛弃疾同一时期的词人中,和辛弃疾词风相近的爱国主义词人还有陈亮。陈亮与辛弃疾交谊甚笃,曾同游鹅湖,同饮瓢泉,长歌相答,纵论世事,“话头多合”。称得上是辛弃疾的第一知音。由于二人人品、气节相类,词境、格调相近,故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也最多。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推荐了40首必学诗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有3首。辛弃疾的词充满豪情万丈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教学中教师可将辛弃疾的必学诗词与另外两首词组成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品鉴、探源,深刻感悟辛弃疾词作的爱国主义情怀,探寻英雄之志的源头,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词,是宋代词人中作品最多的词人。他的词自宋代以来便开始广泛流传。《稼轩词》的序、跋、校、记记载了《稼轩词》图书版本的流传概况。介绍这些概况为的是对研究辛弃疾词的人们提供一些重要的资料线索。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辛弃疾被定位在是一位抗击“外国”,“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词人这一层面上,他的词中“补天裂”“整顿乾坤”的呼咕比比皆是,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辛弃疾还有他的另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伟大孤独。因为他厌恶平庸,他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他渴望自己短暂的生命能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他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满腔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愤郁倾注于词中,表现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个人主体意识。这正是稼轩词千百年来震撼无数读心灵引起强烈共鸣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第12期,我们刊登了辛弃疾”智擒叛徒”的故事,本期再发一篇关于辛弃疾抗金的故事。它激励着我们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为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学习。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不仅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本期“品读中国”,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