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观也发生了改变,从现代知识观转变为后现代知识观,具体表现为:知识的本质从绝对真理到生成建构;知识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知识的范围由普适性知识到情境化知识.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知识观,教学实践也应该有所改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的改变、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评价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为我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后现代知识的理解性、境域性、价值性特点重新阐释了现代课堂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课堂教学目标从事先预订到动态生成;师生关系由教师权威走向彼此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四个角度审视了高校学风建设,认为学风建设的本质不仅在知识传授,更在于教育主体的精神与理念的构建,提出以生成、建构、开放的知识观来推动学风建设理念的重建;以隐性知识和课程的挖掘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彰显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学术价值,突出教育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主动发展,凸显学习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对知识进行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把知识的性质从原来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转变为知识的文化性、境遇性、价值性。从后现代知识观对知识性质的分类来看知识性质的转变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学生个体知识观是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培养学生的知识观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知识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及反省思维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将知识观培养设定为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性的知识观;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知识观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8.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知识还存在一种默会状态,而且突显了认识者的主体地位。而知识观决定和制约着教学观,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观的转变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观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默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移情理解"法、"自我心象塑造"法、"意义解读"法、"师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不仅明确提出了知识还存在一种默会状态,而且突显了认识者的主体地位。而知识观决定和制约着教学观,教学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对知识的理解。知识观的转变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观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重视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默会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移情理解"法、"自我心象塑造"法、"意义解读"法、"师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说起知识,我们都不陌生,而谈到成人教育知识,似乎就多了几分神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研究取得了不斐成就,但是涉及成人教育知识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在我们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的价值取向身在何方,成人又该如何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后现代的知识观入手,选取了三个角度,即价值判断、类型体系、方法论,来论述成人教育知识的价值走向、体系建构以及方法选择,阐明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历史性转变,还原了成人教育知识从解构到建构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思想变革,其理论的起点之一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新知识观的确立。知识的性质从确定性到生成性,知识的属性从外在性到属人性,知识的获得从接受式到批判式,知识的价值从力量到精神。后现代知识观是对现代知识观的重大超越。  相似文献   

13.
智慧教育作为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样态,呼唤传统知识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然而,智慧教育下的知识教学存在3点悖论: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与教学的有限性之悖、知识地位的式微与智慧地位的强化之悖、知识主体的去中心与教学价值取向之悖。为此,立足知识教学的知识论,在知识的本体智慧、意义智慧、生成智慧与实践智慧等智慧属性之上明确“知本蕴智”的知识观。进而提出智慧教育下知识教学彰显智慧意蕴、实现育人价值的变革理路:教学设计聚焦知识理解,从纷繁程式走向精简主线;教学追求关注知识意义,从确定思维走向不确定追求;教学组织促进知识联通,从自主建构走向群智集成;教学旨归指向知识成人,从以知求解到知以至善。  相似文献   

14.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是当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等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据此提出教学是协商对话过程、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及学习方法不能移植等观点,以期对推进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观从传统知识观到批判知识观的转型,教师培训也应随之变革,即培训者不再控制着权威型话语,扮演"立法者"和"仲裁者"的角色,教师也不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与消费者,而是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从而,教师作为培训主体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彰显和关照。基于此,对教师培训也进行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这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课程观向动态的、开放的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要超越知识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二是课程内容回归生活,课程内容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讯时代人类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知识思维从科学理性思维到文化理解思维;知识性质从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到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不确定性;知识的类型从以单一的科学知识为总体到复杂、多样、丰富的文化知识。知识不仅以发现的方式生产,更以个体自我建构的方式生产。  相似文献   

18.
对于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知识本体论向知识价值论的嬗变过程。四种不同的知识观在性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观的嬗变凸显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样式革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正是基于此,重构现代大学教学观成为当下大学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知识观与技术理性高度耦合,在智能时代备受青睐,但也因其知识本位的价值立场而被质疑。作为建构主义极具代表性的知识获得方式,记忆、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普遍重视,而其所引起的学生“颈部以上”的片面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知识图景变迁逐渐凸显。与知识建构不同,一种“旧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先验地存在于心灵中,知识获得的本质是发现,根本路径是解构;知识获得是学习者由内而外从心中引出真知本慧的过程,是以“真知”推动学习者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身心气质、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促成生命整全发展的过程。“旧知识观”下的知识获得方式具有“身心一体,知行合一”的特征,知识教学是从大脑到身体的具身性活动,也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情感性活动,是从经验到体验的内发性活动,也是从体悟到行动的实践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的教学论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从教学论的视角出发,审视了课程资源对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指出在课程资源的视域下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超越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向学生主体的自我意义建构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