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模仿到变革:教学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仿范式"与"变革范式"蕴藏于教学历史发展变革之中,是历史的概念。在教学的本质、内容以及方式等诸方面,"变革范式"都呈现出与"模仿范式"有所不同的新范式。但两种教学范式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从对立走向互补。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是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一""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现点.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经济学范式"及"人才学范式"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不利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职业教育研究范式亟需实现走向人本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崇尚"终身教育"的知识社会中,教育领域发生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在这种范式转换的启示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于该课程学习范式的建立,并进行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范式是20世纪科学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概念之一,在库恩的视域之下对范式的表述和理解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范式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产生争论和影响,而且也被应用到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尽管库恩被认为是范式概念的来源者,但在当前社会学中使用的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库恩范式的影子,却又以"非库恩"的方式进行发展。库恩曾想要消解对范式的过分解读,并说明范式是共有的范例,并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和范围。其它学科领域在借用库恩的范式时出现夸大和误用的现象,是由于没能准确把握范式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5.
一定时期的文学研究术语中总会出现若干高频词,高频词能体现某一时期文学研究的症候。近年来,"范式"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语,使得文学研究呈现出表述的"范式转向":都用"范式"言说自己的理论创见。"范式"话语的广泛使用,除了与"范式"自身所具有的"革新"内涵、知识资源更新中"语词的迁移"现象相关之外,还与"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语境压力有关。由"范式"话语所形成的表述范式,不过是诸多关于文学解释中的一种,因而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并未形成根本的断裂。学者们对范式理论的重视不仅反映了其重建文学"本质论"的企图,还表明了在价值失范的情形下重建价值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杂范式"的学前课程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范式"认为,世界是多样统一的,是有序与无序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主、开放的系统。学前课程也是一个需以复杂思维来考察和把握的复杂系统。基于"复杂范式"的学前课程抉择的核心是课程的价值取向,同时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还要善于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余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经历了三次大的研究范式的转换,从最初为了确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而进行的"体系"研究范式,发展为后来的为了强调高等教育学实践功效而从事的"实效"研究范式,再之后为了寻找教育活动终极目的而开展"文化"研究范式,这些都展示了高等教育研究进展的脉络.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研究为应对网络化生存和构建有效行动主体而出现了向"个性"范式转化的迹象.这客观地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范式』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嬗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库恩所谓的"完全哲学意义范式"关照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转变轨迹,可以将之分为"工作范式"、"学科范式"、"实践范式"、"批判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视域更加复杂化,研究者研究旨趣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学科化和体系化,高等教育学研究逐渐向"整合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10.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而郭嵩焘则是一名羽扇纶巾的儒士,但二人却相知良深,私谊笃厚。郭嵩焘是李鸿章的洋务高参,李鸿章则是郭嵩焘政治生命的保护人。  相似文献   

12.
晚清重臣李鸿章19世纪后半期长期把持朝政,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由著名学者顾廷龙、戴逸先生担任主编的新编《李鸿章全集》,是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国家清史基础工程大型文献整理项目,历时15年,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项规模宏大、收集完备的大型文献的编辑出版工程。详细披露该书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的过程,探究其学术价值,对于深入研究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以及他所身处的中国近代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学术影响,也将会对进一步拓展性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照,  相似文献   

13.
陈兰彬与李鸿章因选派幼童留美开始交往,有了共同利益。李鸿章对陈兰彬垂暮之年勇于督率幼童留美十分赞赏,力荐其出任驻美西秘三国使臣,促成了陈兰彬的仕途升迁、青史留名。陈兰彬监管留美幼童不力,并因错误地理解李鸿章的意图而径自奏请撤回留美幼童,致使李鸿章回天无力,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疏远乃至分离。没有李鸿章作靠山,陈兰彬很快黯然离开晚清政坛。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人物画家李霞,志存高远,毕生勤学修炼,取法乎上,广博纳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传统人物画的延续和发展贡献不凡,被誉为人物第一家。李霞于日据中期(1928年)东渡台湾,广交墨缘,传艺授道,积极传播传统绘画艺术,深受台湾社会的关注与珍爱,为日据时期台湾传统绘画传承作出了贡献。李霞的艺术以其具有传统儒学精神,蕴含闽台共有的民间信仰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台湾社会对传统绘画精粹的审美愿望和需求,使身处异族统治下的台湾民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找到了归宗的认同感,并激发内心情愫,重拾和坚定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自我信心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然而一些对李鸿章的非议却明显失实,晚清政坛的情况极其复杂,各种因素同时出现,在这种状况下游走的李鸿章更显得步履维艰。他顶着舆论压力,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虽不能称其为英雄,但也实在不应该为亡国买单。  相似文献   

18.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是李鸿章人才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洞察晚清八旗、绿营军事实力急剧下降,无法对抗如火如荼的太平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军事人才观念。在他的军事人才观中,包括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在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中,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庐州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对将领的选择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队伍纪律松弛,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