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学术轻技术"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探讨高等教育职业性,旨在引导全社会加深认识,促进其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性,要求传统高等教育在促进学术性发展的同时,兼顾职业性的基本诉求;同时,高职教育要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方面强化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应用性与技能性,适当兼顾理论基础与拓展知识。  相似文献   

2.
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职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重基础轻职业的现状,文章界定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职业性的内涵,阐述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职业性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建设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职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缺失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性,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实用化与全程化,积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质量观。并分析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形成和演化,强调我国多样化质量观应从过分偏向学术性到注重职业性,并努力协调学术性和职业性,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国磊  王燕 《文教资料》2012,(1):164-165
作为高等教育的起源,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均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这一点可以从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窥见。正是由于这种职业倾向,它才得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而日益规范成熟起来。探讨中世纪大学的职业性,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增强职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白雅娟  姬建锋 《文教资料》2011,(13):190-191
高考文理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存在消极影响。它的取消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引发学术性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和重构,引发学术性高等教育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连锁反应,引发职业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二者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论争历史与融合现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体制的开放性与层次结构的多样化,专业目标的全面性与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职前规格的超前性与培育体系的一体化,以及教学科研的互动性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等理念与策略,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职业化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业学位高等教育通过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职业性本质属性的专业学位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向春 《江苏高教》2008,(2):13-15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其变化过程贯穿着学术性与职业性力量的变化。正确处理学术性与职业性之争,有助于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构成了两种相应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的关系演变为分析维度,西方高等教育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大致经历了学术性与职业性并存、分化、冲突与协同、分化与融合的关系演变,总体上是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的交替演变,试图在二者的张力中寻求平衡。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并存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但侧重点不同,没有绝对的学术性或职业性,它们既满足了各自时代的需求,也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基本属性,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两种质量观,并以历时性和文化性相互纠结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术性高等教育质量观亟待进行变革。本文提出,以博耶的大学术观作为理论依据,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将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4.
"职业性"、"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正是在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构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是两种常见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相对独立、共生发展、分工合作三个时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协调和处理两种价值取向的关系对于构建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发展区域性特征明显,办学模式多元,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与之对应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外部支持不匹配、分级现象明显等问题凸显。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的融合本质在于高等教育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互利共生、多元共生、适切共生是重塑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沿袭普通教育模式,使得其缺乏特色和活力,要增强活力必须使高等成人教育按自身的客观规律办学,体现成人教育职业性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等成人教育开展以职业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还要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职业性改造,独立学院的成人教育向职业性方面发展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横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针对的是集成性和收敛性职业,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侧重于较为宽泛的职业岗位与社会领域.从纵向上看,高职教育着眼于职业的基层岗位,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面向中高层的职业岗位,培养的人才突出理论知识与概念技能.因此,传统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学术性与职业性上有所侧重,而且有所兼顾.  相似文献   

18.
张瑞芳 《成人教育》2006,(10):22-2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等教育的基本分类、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方向、学生生源以及国家教育机构调整的全角看,成人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技能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和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下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职教育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发展,游离于高等教育发展之外的高职教育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变革,促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趋同性"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矛盾运动,引发了高职教育体系变革,高职教育的"科技大学"现象适应了基础教育的学制延伸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自身结构由专科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的体系完善.我国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过度扩展之后,面临众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应当紧紧把握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处理好"学术性"和"职业性"、"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关键能力与专业技能"、"就业与升学"、"职业与生涯"等一系列问题,寻求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高等教育出现两种现象 :一方面传统的学术观念遭遇现实需要的猛烈抨击 ,要求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术观 ;另一方面职业性教育由于仅仅限于满足职业需要而缺乏学术背景使之发展无力。本文指出传统学术所存在的弊端和应确立的现代学术观 ;其次阐述了职业性教育的必要性 ;论证了两者间互为源流的辩证关系及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