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娜拉的歌颂和对海尔茂的批判,旨在否定资产阶级男权社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主张所有妇女都要为自己的正当权利和独立人格而斗争。本文结合娜拉之言、之行与之思,对《玩偶之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就其划时代意义在当下的回响价值进行省思。  相似文献   

2.
《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是丈夫的玩偶,生活习惯和思想意志都要受到丈夫的控制,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家庭地位。通过对娜拉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一个追求女性主义思想的新型女性。本文对《玩偶之家》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了这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并简明地阐述了《玩偶之家》中女性主义意识对现代女性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易卜生于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是一个经典的社会问题剧,它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夫妻关系的冲突转变,从而描写了故事的主人公娜拉的完美蜕变,也最终从一个"玩偶"成为一个自我觉醒之后的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女权主义者。娜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指引女性在解放道路上前行的照明灯,因此,娜拉最后出走时的那一响亮的摔门声并不是婚姻失败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而是自我觉醒之后追求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离家出走而提出了探索妇女的解放出路的社会问题。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文艺会讲时曾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指出在尚未取得经济独立的娜拉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出走之后的娜拉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主要取决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看,娜拉不仅不会出现鲁迅所预言的两种情况,而且路会越走越宽,因为娜拉的出走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白葵阳 《文教资料》2011,(13):17-19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金锁记》中的姜长安,两者有着相似的玩偶经历,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造成了二人对于命运走向的不同选择:走与留。但无论是出走还是留守,娜拉与长安都无法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娜拉与长安的人生轨道折射出各自所处时代的女性生存境遇,也留给了世人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无穷思考。  相似文献   

8.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中娜拉的出走反映了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主见、做事冲动等诸多性格缺陷,娜拉实则离"贤妻良母"尚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9.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以问题剧的突出成就而赢得了“现代戏剧之父”的美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剧,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娜拉》这一倡导妇女解放的剧,在五四这种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人格独立的特定历来条件下,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无数沉睡的“老中国的儿女们”,尤其在青年当中,《娜拉》所歌颂的妇女冲出家庭,而寻求人格独立的叛逆精神,成为他们效法的楷模。那时候,易卜生这个名儿萦绕于青年心胸中,传述于青年的…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萧伯纳《格梅利翁》中的伊莉莎生活背景迥然不同,但她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她们都有很强的觉醒意识,是追求独立自主、平等和谐的女性代言人。从女性主义视角走进娜拉和伊莉莎的世界,探索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人生和命运,以寻求现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如何关注个体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实现真正的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1.
"娜拉现象"与《雷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初期,易卜生及其剧作《玩偶之家》以及作品中主人公娜拉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娜拉”式的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涌现出来。在中国,创作思想上与易卜生相通并在创作上得到易卜生创作真髓的是曹禺。《雷雨》是曹禺写得最好最成功的剧作之一。《雷雨》与《玩偶之家》从创作思想、作品中矛盾冲突到思想内容、人物形象都有相通之处又各具艺术魅力。两部剧作都各自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繁漪是个失败的娜拉。《雷雨》是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本土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2.
易卜生《玩偶之家》以非常平凡的夫妻矛盾为题材,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挣脱玩偶的家庭,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深刻揭露了以男权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虚伪、自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道德、法律,热情歌颂了奴女的人格独立、自由解放。但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易卜生不能,也不可能指出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李世林 《文教资料》2008,(24):14-16
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决定了繁漪不可能是娜拉的"翻版".本文拟从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从而让读者对这两位经典的反叛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英国剧评家威廉·阿契尔关于娜拉最后出走是否合乎情理的疑问,分析了《玩偶之家》所展示的娜拉的思想性格基础和她与海尔茂的爱情关系,认为戏剧的结局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都是从家庭中出走的女性,了解她们的婚恋观念、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出走的动机以及她们诞生的社会背景,对我们分析中西方迷离无爱情婚姻的女性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女性独立人格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都是从家庭中出走的女性,了解她们的婚恋观念、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出走的动机以及她们诞生的社会背景,对我们分析中西方逃离无爱情婚姻的女性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对女性独立人格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前,易卜生写过一个很有名的剧本《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和丈夫海尔茂发生了婚姻危机,起因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总之,娜拉发现丈夫是个混蛋,于是她做了一个骄傲的决定:净身出户。娜拉是这么说的:"我把钥匙都搁这儿。明天我动身之后,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的三幕剧《玩偶之家》在中国的介绍始于五四前夕,由于契合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娜拉”成为一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肯定自我,并与传统社会束缚决绝的代名词。然而,娜拉的形象绝不仅仅是一个贴上了某种意义标签的符号,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易卜生和他笔下这一不朽的文学典型,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娜拉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俄底浦斯情结使她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到最后才在破灭的理想中选择坦然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19.
娜拉的出走,对欧洲旧秩序的冲击,对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家庭关系的冲击,不啻又爆发了一场法国大革命。上流社会、反动评论界疯狂地攻击、诽谤易卜生,指责他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因为娜拉离家出走时的关门声,不仅震动了西方资产阶级用以自我粉饰的宗教、法律、道德和婚姻,而且也象征着几千年父权统治不可动摇的神话的结束。无怪乎《玩偶之家》被誉为“女性独立的宣言书”了。  相似文献   

20.
《玩偶之家》发表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个世纪以来,《玩偶之家》一直是世界剧坛上传统的保留剧目。《玩偶之家》又名《娜拉》。一八七九年,当这个剧本刚出版两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就上演了。一八八○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和德国的慕尼黑演出,一八八九年在英国演出,一八九○年在美国演出,一八九四年在法国演出。我国“五四”运动后,也开始上演。易卜生就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