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学刊》的记者来信,希望我写一写《万象》杂志背后的故事。我暗自一笑,因为正是在约稿前不久,我离开了辽宁,也离开了《万象》,不再担任这本小众杂志的主编。两件事情的偶然碰头,让我的思绪翻滚了好一阵子。《万象》是我从事出版工作28年间,亲手编辑的唯一一本杂志。现在,它离我而去了;不,是我离它而去了。我真的有些感慨么?  相似文献   

2.
2001年.我曾在《河北科技图苑》杂志第5期发表了《我也要与(图苑)惜别了》一文。那时,病魔缠身,为了敬告读者,也为了表述自己的情怀,打算在我即将卸任与亲手创办的《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以下简称《图苑》)惜别之际,我应该写点东西留于世人.这是我当时撰写《我也要与(图苑)借别了》一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中国编辑》2007,(1):92-95
2006年11月29日上午,《中国编辑》杂志编委会2006年度工作会议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召开。会议由《中国编辑》杂志主编张增顺主持。来自京、津、汉等地的二十几位顾问、编委出席了会议。桂晓风同志代表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宣布了杂志顾问和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介绍了高教社接办《中国编辑》杂志一年来的做法和对进一步办好刊物的要求。《中国编辑》杂志副主编郑惠坚、编辑部副主任陈虹汇报了一年来的办刊工作情况及今后的打算。与会顾问、编委就办好《中国编辑》杂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下面是他们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4.
伴舞者     
我打算写一本小说,书名都想好了,叫《伴舞者》,现在不是流行跟风出版么,海岩的《舞者》能卖几十万,我这《伴舞者》能卖个零头也不错。我有很多打算,所谓打算其实就是想想而已,并不见得真的动手去实施,再者,“舞者”有他的舞台,有可能成为被关注的中心,“伴舞者”在这个讲究眼球经济的时代是没有太大机会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月20日,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军事记者》杂志社和人民武警报社联合主办的《人民武警报·星期特刊特别策划》研讨会在京郊香山举行。来自总政宣传部宣传局、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杂志、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解放军报社、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各军区军兵种报社以及武警部队基层部队的代表和人民武警报社采编人员共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26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言.30多人提交了研讨论文。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新闻三昧》杂志记者走访了正在参加政协会议的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郑梦熊、《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和《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就当前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国企改革、再就业工程、科技报道等问题进行了采访。舆论监督——中国记协今年新打算谈到新闻舆论监督,郑梦熊认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规律决定的,是客观需要。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真善美,就有假恶丑,是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去延安开创作会 1978年12月下旬,我去陕西省延安市参加创作会。会议的召集者是市文化馆的柏林老师。身为知青的我,习惯把所存有有文化的年长者称为老师,如同我当编辑后,凡投稿者都称我老师一样。文化馆的主要工作是搞群众文化普及,惜才爱才的柏林老师十分称职。他那时还办着一个不定期的小报《延安文艺》,记得是十六开四个版。我的小小说《烟》发在上边,得稿酬3元,我的纪念毛主席去世一周年的长诗也发在上边。长诗写于1977年,打算发表后凭此去 省上开创作会,由于种种原因省城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理论专版今年开设了一个《群众抒群言》的新栏目,刊登的都是群众撰写的短小理论文章,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理论宣传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许多报纸的理论版,被大而长的理论文章占据着,多年来总是一个面孔。这些“大块头”,领导干部没有时间看,群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人民日报》理论版开设的《群众抒群言》栏目,是一个创新之举,为理论版增添了生气。一是为群众在理论版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园地。报纸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理应广纳群言,反映人民心声。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理论版作出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9.
1940年春,我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回到重庆,草草地在天官府街的一座小院里安了家,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没想到这个小窝也没能保住,一次敌机的狂轰滥炸,毁掉了天官府街的这条小巷。就在这时,钱俊瑞同志打算把家眷送到江北寸滩乡下,我也就同他一起把我的妻女送下乡,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自己则借住在重庆市的朋友家里。一天,范长江同志来找我说,打算介绍我去《新蜀报》工作,并向我简单地介绍了这家报纸的情况。《新蜀报》是四川地方势力办的报纸,和四川军阀刘湘有关系。总编辑周钦岳是四川省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周钦岳早年曾赴法国勤工俭  相似文献   

10.
《数码印刷》出了一个"难题",让我写点儿创业方面的内容。《数码印刷》的盛情给了我一个思维暂时回望的间歇,方知不觉间进入数码印刷领域已过8载。那些在念书期间曾经去过的亚细亚图文、四通金考所经营的业务竟也不知不觉地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印迹。惴惴不安地思考了一个星期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相似文献   

11.
1948年底,我应香港《文汇报》总经理张稚琴先生之邀,准备去文汇报工作。到了香港之后,由于《文汇报》内部人事关系的原因,改变了主意。有一天,在皇后大道华人行九楼的老正兴,张稚琴请我吃饭,席间碰到了胡希明同志,胡这时正在《星期报》作总主笔。因该报的总编辑李子诵先生要去北平,胡约我去接李的工  相似文献   

12.
彭鹏 《军事记者》2009,(4):50-50
4年前,我来到了东海前哨,在一个远离陆地、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当了一名海防战士。站岗、训练,训练、站岗,是军营生活的主要内容。岛小地偏,信息闭塞,阅读有时一个星期才能送来一次的报纸和关于新闻采写方面的杂志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其中,我最爱看、最关注的就数《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和《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13.
王化兵  王琳 《出版参考》2007,(5S):24-25
“群”,形容众多。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言”,话,言语。唐许尧佐在《五经阁赋》中提到:“所崇惟学,所宝惟书,搜群言而斯在,立重阁以藏诸”,强调了善纳群言,群策群言的意义和重要性。群言出版社的“群言”二字即取其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之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译者附记:今年2月15日,是我国人民敬重的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斯诺先生于1928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原先只打算在中国漫游6个星期,结果却逗留了13年,并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如果当年23岁的斯诺不敢做一次“环球旅行”,他也不会来到中国,也不会在8年后写出震撼世界的《西行漫记》。前年,我去美国访问了位于坦萨斯市的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获得了保存在那里的斯诺于1928年2月在“奔向大海”前写给父母和家人的一封信的影印件。此信在美国也从未发表过,现予照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6.
谁比谁傻     
《2046》看完有一段日子了,我才慢慢 从郁闷中苏醒过来。 通常对某种东西怀着幻想的时候,目 睹的结局往往会让人沮丧。当初,海报上 告诉我们:"你已经等了5年,难道要继续 等下去么?"实事求是地说,我从来没有 等过,也不打算继续等,看完《花样年华》 之后,我对旗袍和红酒一度厌倦。想象中 的《2046》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很偶然读到了《新闻爱好者》的电子版,我十几年没有见到过这个刊物了,这次见到,忍不住泪下。我是1988年读到《新闻爱好者》的。我父亲段向理,是我们镇里的通讯员,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了,从这本杂志创刊起,他就是一个忠实读者,并且向所有喜爱文字工作的人推荐。我记得那时我们镇里订了5份,编辑部还奖励了1份。从上初中起我也开始读这本杂志,尽管有的内容当时还不能完全看懂,但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991年我父亲病重,我们还一直坚持订阅这份杂志。到父亲不治,全家人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才不得不中断。父亲去…  相似文献   

19.
四、理论上的成就1923年2月17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改选领导机构,周恩来被选为书记。因为当时留法勤工俭学生界中有无政府主义出版物《工余》杂志和基督教《青年会星期报》散布种种错误思潮,以及为适应不能阅读外国文书报的勤工生及华工的需要,于是决  相似文献   

20.
3月4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院士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不胜悲痛。当年谢希德先生帮我写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新闻和有关科普文章的情景,历历犹在目前。她那平易近入、热心助人的大学者的风范,多少年来不时映现在我脑海中。那已是12年前的事了。第19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1988年8月15到19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当时,我正担任新华社华沙分社首席记者.我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会委员,当然十分关心并打算很好地报道这次重要的国际科技会议。可是,当我着手来访时,我感到茫然了,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