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2.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3.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4.
艺术贵在无中生有.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艺术的魅力离不开对形式美的追求,也离不开高于生活的超现实性.构成形式美最基本的抽象视觉元素符号为点、线、面.点、线、面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形式无论是绘画还是艺术设计,无论是东方本土艺术,还是西方现代艺术,或倾向于写实的具象表现,或偏重于非写实的抽象表现,都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表现性绘画与中国意象绘画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作用下,发展出了两种迥异的绘画体系,而艺术趋向上的一致性,却使得两大体系有了比较的可能性。在对两大体系的分析与探究中,开拓出了绘画语言探索的丰富性与一致性,并在对终极目标的一贯追求中分析表现与意象绘画,进而扩展出共性中的个性,并融汇中西,领悟绘画本体的独立自在和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6.
段毅丹 《考试周刊》2010,(29):49-49
艺术反映生活,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一种共同因素。但是,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审美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性,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自然,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再现自然。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审美思想的不同,可以从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7.
当代工笔人物画风格特点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工笔人物画家们的表现风格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在人物造型上具备了远远超过古人.但又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拉开距离的写实特征;其次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更加个性化、典型化;另外绘画材料本身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已经进入了稳定、有序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正是它们的差异之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彼此遥相辉映,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展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通过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内在特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艾威 《华章》2012,(29)
雕塑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在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基本特征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中西雕塑与文化内涵的学习和认识,再从雕塑的题材与形式、写意与写实、功能和类型,以及雕塑与绘画、雕塑与建筑、雕塑家与雕塑理论等方面来分析存在与中西雕塑艺术中的异同,以期能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雕塑艺术的过去,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韩鹏 《文教资料》2007,(15):116-118
颜文樑(1893-1988)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对西画艺术和西方文明的执著追求,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文章主要以颜文樑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为线索,将他的绘画风格分为两大阶段:再现写实和表现写意阶段,其中“再现写实”阶段,又分为对形的追求、对色的探索和形色结合三个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1.
唯美与幻象在当代工笔画领域中是两种主要而又不同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态。唯美是人们审美需求的产物,是工笔画固有的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而不断丰富和充实,在审美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位置。在当代工笔画领域中,唯美形态自觉融入当代审美特征,形成多种多样的当代唯美工笔画风。以幻象因素作为工笔画主要表现形态观念,反应了大批当代年轻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特征,为当代工笔画的演变和发展又多了一种可能。分析唯美与幻象两种因素在工笔画中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是对工笔画的当代性进行最好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西学东渐之风,使中国美术教学吸收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精神,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学科结构和绘画表现力。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民族绘画传统,已经成为一种恒定的审美习惯并完全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不可能被外来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所取代。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基础教学强调的是通过西方的写生手段使学生逐渐领悟造型的基本知识,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更好地建构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美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同一绘画体系下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其艺术理念与技法材料都应当是在同步发展的。可是工笔画发展到宋代这一文学艺术全盛之时,人物、花鸟、山水在表现手法上出现了不同,山水画因其表现对象特殊性导致与人物花鸟不同的技法与风格,但是同为勾线染色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却在造型法则上发展不平衡。花鸟画呈现出精致人微的高度写实的造型法则,而人物画是一种相对概括与提炼的装饰性的写实法则。二者同样生在“皇家”出自“院体”却出现了“同体不同法”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是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传统、各自的绘画理论、封建礼教的影响、题材的功能有所侧重、以及尺幅大小的几个方面原由使然。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富于民族独特精神内质的艺术,在其发展与繁荣的历史性征程中都必定受到他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意识、宗教思想以及艺术观念、美学理念等的深刻影响,这既是艺术演进的规律,又是艺术成熟的根本。在中国画的历史演变中,就深受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反映在画论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上,而且表现在艺术技法方面。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核是道法自然,因此,中国画对人或自然的艺术表现,是基于第一自然,又成于第二自然:中国画的写实观,也就是师法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中国“二十世纪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油画艺术中农民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艺术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不同、采用的表现方法不同,农民的形象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与特点,经过战争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和新中国时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逐渐步入了农民形象的多样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承载了多样化的文化与艺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物画艺术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而发展。从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角度,探索人物画艺术发展、创新的若干问题,进而总结出,坚持民族自身的审美精神,关爱生活,注重自我,吸收借鉴西画艺术语言,丰富发展我国人物画艺术。  相似文献   

18.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