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写作是高级的思维活动,其前提是“洞明世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文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首先在于对生活、人事、景物及其关系、特征的把握上。可以这样说,把握生活越透,文章越有价值,要不只能是“流水帐”而已。因此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真正吃透生活,洞明世事,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鲁迅所  相似文献   

2.
《一层楼》在创作中对《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多有借鉴。主要表现为:整体结构的套用、故事情节的移植,人物形象的模仿、诗句的借用等。文章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前人作品的模仿,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创作上的传统,因而有其合理性,不能笼统否定。《一层楼》的价值在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书中情节的袭用多属枝节,而大的生活背景独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自己的生活基础,又融入了蒙古族的风俗人情,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个性;摒弃了《红楼梦》续书“补恨”、“圆梦”的创作模式,较好地继承了《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4.
2009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彭辉老师的《如何理解“先定论”中“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一文,对正确理解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腮历程》第13课《挑战教垒的权威》中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与“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车教授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的、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可以说,在《红楼梦》里我们就可以形象地看到这种中国古老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有着鲜明的反孔、反儒。反理学的思想倾向。《红楼梦》通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的其实描写,通过所塑造的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红楼梦》主要的政治历史价值就在于:尖锐地批判了以“克己复礼”为核心的儒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美学之集大成,其中的真、假、有、无、情、色、梦、空之诗意梦幻,就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伟大创新。所以对贾宝玉"天下古今第一淫人"雅号的理解,应跳出世俗的眼光,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度,对之进行诗意的解会,就会对贾宝玉的形象得出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在中国通俗小说领域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文学成就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土壤上,这其中尤以《红楼梦》对他的影响最著,特别是其小说的人物性格、表现方式和梦境描写等三个方面的影响最深。  相似文献   

13.
以《红楼梦》写作构思的符号风格为依据,读解“宁”“荣”二府及“兼美”意象作为象征存在,包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道、儒互补的文化生态格局制造弱质存在的批判否定;贾宝玉的人生经历从逃避世俗开始,由自居弱势向遭劫吃苦嬗变,是对隐逸选择命运的形象说明;以还俗和证情引入作为异质文化因子的“情不清”,呼唤中国文化男性人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称谓语蕴含的尊卑礼数、体现的喜恶情感是传统文化的折射。《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丰富。其中美称作为对他人称颂恭维的称呼,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传统对女性的影响和规范。《红楼梦》中的女性倨称仅有一处,具有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题句、连动句、兼语句和流水句是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表现突出,占很大比重。这些句式是进行汉英翻译时的难点。以《红楼梦》的有关句子为例,结合这些句式的结构特点,讨论宪益译文中的得失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嘉伟 《天中学刊》2007,22(4):84-86
《红楼梦》是天机云锦般的长篇小说,子弟书是零琼碎玉式的北方曲艺文学。子弟书作家运用多种方式化长为短,对原著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子弟书使用"草蛇灰线"和"内视点"与客观交代结合等艺术技巧,在剪裁红楼故事的同时又顾及全局,赋予《红楼梦》以别样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曾流行于京津、沈阳地区的满族曲艺子弟书继承了《红楼梦》雅俗相谐的语言艺术。雅致之处,妙化诗词,"如乐中琴瑟";同时,俗语、比喻陈字见新、朴语生色,富于生活气息。子弟书满汉合璧,延续了《红楼梦》的艺术生命,可称是对《红楼梦》光辉地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