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坛经》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文采,而是"打比方",即用听者熟悉的事物来解释说明不熟悉的事物,以使自己的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在《坛经》的英译本中,根据具体情况,原文中的比喻表达或被复制,或被更换,或被省略,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2.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苏轼不好司马迁《史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辨析的问题。本文认为,苏轼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态度,与他的治学方法、政治立场和人生境遇有着密切联系;从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苏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定义苏轼"不好"《史记》,似有一定道理,然从文学角度看,苏轼给予司马迁最高评价,说他"不好"《史记》,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坛经》作为中国佛教中唯一称得上"经"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体现的禅宗思想如"空灵观"、"平常心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立文字"等与中国艺术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性、重要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5.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1,(24):15-16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因"乌台诗案"寓居黄州三年时所作,深刻体现了苏轼豁达开阔的胸襟。苏轼才高八斗、磊落豪侠,在"乌台诗案"后,大彻大悟,淡泊和静定成为这一时期诗歌思想的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辨证地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在苏轼看来,事物的变和不变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从什么角度看,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层面的认识。作品表现了作者达观崇高、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坛经》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美学价值,但学术界开拓不够深入。挑选学界不太注意的问题加以研究,例如《坛经》潜美学的问题,《坛经》般若境界与潜意识、意境的微细区别问题,《坛经》蕴涵着的几种审美形态的问题,《坛经》美学与康德哲学等的比较问题。希望这些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能填补《坛经》美学研究的一些空白,有助于推进或深化《坛经》美学乃至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题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的处理和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从读者角度看,正确无误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是正确理解作品、乃至正确认识作者的重要手段。苏轼的《前赤壁赋》主题历  相似文献   

10.
敦博本《坛经》中的“吾”与“汝”的配对使用可能带有地域特征,而“你”的出现则反映了本的人称代词正处于向新的系统发展或调整的过程中,弄清敦博本《坛经》语言在在时间上或地域上的特点,将有助于廓清敦粕写本《坛经》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金潍 《文教资料》2010,(25):11-1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为豪放派诗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少作家和论析者都对此词作了鉴赏评论。本文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风格与影响等方面鉴赏了这首佳作。  相似文献   

12.
慧能是禅宗中极其重要的人物,除了各种机锋语之外,《坛经》还较为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慧能入佛门、得真传宣讲广弘佛法的经过,从这点来看《坛经》也是一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作品。现在大部分作品考量的都是《坛经》中的偈语、机锋语以及其中的佛法观念等,很少有涉及到关于慧能本人的性格分析,通过各版本的《坛经》故事来分析慧能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3.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入于大道自然。元好问诗学中潜藏着"苏学"因素,甚至是苏学的思想体系。《东坡易传》中世界无心而成的自然观和以无心为理想的伦理观贯穿于苏轼的诗学中;元好问提出"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其所谓"诚"类似于苏轼的圣人应物之心,同样不执著于心本体,而以顺应自然为归。"程学盛南苏学北"是学术交锋的结果,元好问自觉地将理论的矛头指向了程学,在针砭程学的同时表现为对苏学的承接。  相似文献   

16.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政治上虽失意,诗词创作却达到高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即是苏轼贬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可以看作一次心灵的体认,是心灵在精神家园的复归。同时,融入庄子"圣人"、"神人""、至人"的人生境界,以及禅宗"任运自在"的思想,使这首词超越了一般的即景之作,而具有了深沉的哲思。  相似文献   

19.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禅宗乃至日本禅宗的思想渊源。日本临济宗始祖明庵荣西在论证禅宗思想时,既参鉴了《六祖坛经》的内容,同时又力证禅宗与台密二教的兼修性,荣西这种新旧兼容的做法为日本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坛经》中的出世思想与印度大乘佛经的出世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如不二,其立足点在于缘起性空理论。这种出世思想也往往被人们所误解,出世被混淆为出家、往生极乐等。为了达到出世的目的,《坛经》强调"直了"此心,这是其出世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