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灾情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媒体在进行此类报道时往往跳不出传统模式:即"灾情报道=空洞的灾情统计数据+党和政府的关心+灾区人民与灾害作斗争的决心"。本文结合人民网近期灾情报道的实践,从如实公开、宣传技巧、人文视角、纵深分析四个角度出发,论述了传统灾情报道模式的不足及其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2.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地震中新闻媒介的突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明 《青年记者》2008,(12):20-23
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闻遭遇战,也是新闻突进的良好契机。各路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派出自己的采访队伍,直击现场,及时报道灾情、民情、舆情,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报道模式,再现了事件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报道视角,更是一种进步的社会价值取向。面对巨大的灾难,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性化"视角传达媒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灾难报道是公众获取灾情信息、了解抢险救援进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其内容特殊、影响范围广泛,媒体在编发时要注意找准方向、坚守原则,正确引导、全面客观,防止失实、失信。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社会与传播时代,对重大灾情的掩盖和封杀,无疑是愚蠢的。中国媒体对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迅速、全面和立体报道,所呈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本真,真实感人,意义非凡。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旧有的灾情报道的模式和负面形  相似文献   

8.
1.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灾情面前显真情 2010年重大灾害接连发生.春节前,新疆、内蒙等地遭遇50年不遇特大暴风雪,节后,云南、贵州等西南5省又遭遇60年一遇特大旱灾,5000多万同胞受灾,2000万同胞面临几近无水可饮危急情况.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对其做出了全面、广泛、迅速的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在当天15时许就播发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15时20分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正式启动直播,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直播。地震直播时间之长创下直播报道时间之最,其投入人力、物力也为创近年来直播报道的新高。可以说,在此次“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每次突发事件,都是对新闻媒体的检验。在地震类新闻报道中,新闻失衡现象严重,有几点消极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新闻关注对象的片面性,新闻伦理的底线容易突破,主要表现为报道对象偏失,救援报道比灾情信息更重要、再次伤害现象;二是新闻职业规范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错报现象依然存在。文章针对原因提出建议,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在理念上和操作上被新闻工作者坚守下去。  相似文献   

11.
王宣海 《青年记者》2012,(27):23-24
应接不暇的灾害,一方面考验党委政府的应急机制,另一方面也考量媒体的报道智慧。因为灾害报道不仅仅是报道灾情本身,更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关联着民众情感,所以说灾害报道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中央电视台以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启动24小时新闻直播。迅速的反应、翔实充分的新闻报道,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全面的灾情资讯。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众志成城》节目为案例,分析此次灾难事件报道央视出现的新变化:一是反应更加迅速;二是报道更加客观、全面;三是投入更加强大;四是报道感人,凸显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宁 《新闻世界》2021,(3):29-31
灾害进程中的纪实,因其详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迅速拉近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如何在重大灾害报道中兼顾常规发稿和纪实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202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另一件具有重大新闻性和大范围影响的灾害事件。其中,安徽省是受灾持续时间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以央视安徽记者站为主力,汇集总台多支采访团队的报道力量记录、多角度报道了这次蓄洪区蓄洪的全过程。其中,"纪实"的手段贯穿系列报道的始终,成为展现媒体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力量。笔者以此次报道为例,浅议如何在重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展开纪实报道。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遭受50年一遇的持续暴雪冰冻灾害,全县电网瘫痪,交通受阻,通讯中断,农作物受冻……而对这场罕见自然灾害的突然来临,《宜昌日报》作为党委机关报,迅速作出反映,最先派记者深入灾区、最先报道灾情,最先开辟专栏、最先推出画刊、最先报道典型。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灾难、灾情报道不同的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作为国家级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信息发布非常及时.信息的透明度很高,内容丰富和全面。本文主要从信息公开的角度,分析央视这次灾难报道的特点与效果,以及汶川地震报道对今后灾难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新闻窗》2008,(2):11-13
在此次抗击凝冻灾害过程中,贵州电视台迅速反应,在全国最早向中央电视台传送凝冻灾情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发布灾情信息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应对部署,真实反映贵州抗灾一线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适时、适度、适量地报道了贵州省的抗灾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灾难报道将如何走出煽情或悲情思维的怪圈?此次媒体关于玉树大地震的报道突破了这一传统的报道怪圈,树立了客观、全面、公正、理性报道的典范。本文将以媒体关于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视点,从分析灾情报道内容、外媒采访政策、捐款报道的舆论导向入手,来探讨媒体理性化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吕俊平 《军事记者》2006,(11):12-12
随便打开一张报纸或一个网页,都会有亲历式报道映入读者的眼帘:无论是反映官兵生活的军事报道、举世瞩目的“神六”飞天报道,还是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庆旱灾报道;无论是回眸70年前的红军长征报道,还是刚刚发生的泰国政变的报道,亲历式报道都是读者最喜欢阅读的新闻。搞好亲历式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准确把握亲历式报道的几个要素琢磨近年的亲历式报道,不论是凤凰卫士女主播陈晓楠的《亲历黎以战火》、广西电视台记者谭振的《亲历泰国政变》,还是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的《走向界碑七昼夜》、谭洁的《蓝天,您的女儿回来啦》,都以其形象逼…  相似文献   

19.
严功军 《新闻界》2007,(1):18-19
一、研究缘起与方法2006年,夏天的山城重庆,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多项旱灾指标破历史记录,数以千万计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的灾情使大众传媒面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8,(12):45-46
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是对国家应急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此次抗震救灾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报道,在这场突发性特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政府和媒体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着同样空前的透明与快捷。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政府也在第一时间尽最大可能公布灾情与救援信息,的确如境外媒体评价的那样:“此次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