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古有“冬天惨淡而如睡”的说法,更何况是北方的冬天:北风呼啸,冬雪“在天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鲁迅《雪》).但老舍笔下的冬天,却是响晴天气,温暖如春.那令人神往的境界饱蘸着久居异国的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挚爱啊!文章一开始,便用了反衬手法说明济南是块宝地,将“暗”色调的伦敦与之相比,突出其“晴”;将“冷”色调的北京与之相比,突出其“暖”;将热带的“毒”日与之相比,突出其“温”.于是“温晴”便成了济南冬天的总特色.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经典美文.文章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一、温晴又温情的天气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温晴"是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文章紧紧抓住这个特点,笔下的种种景物无不紧密地跟"温晴"联系在一起:"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样温晴的天气在"北中国"的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怪不得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相似文献   

3.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2.联系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二、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教师总结学习重点,指出济南冬天最重要的特点是“温晴”。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声”字的妙处,理解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在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大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描写老城与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关吗?…  相似文献   

4.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这部分是全文的引子。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温晴”这个贯穿全篇的特征,从“风”和“阳光”两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济南的冬天作了概括的介绍。文章的开头,作者没有向读者展示北国冬天所特有的严寒和清冷,而是用两个有名的城市来和济南作比较。  相似文献   

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温暖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用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美、冬天的济南美。一、形象美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向我们描绘了几幅美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多么恬静,多么舒服。第二幅画描绘了秀美的雪景。矮松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白雪夹着…  相似文献   

7.
《济南的冬天》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厚情致,更使作者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得益于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美。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4,(29):48-49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  相似文献   

9.
《济南的冬天》教学评析王清泉大凡好的写景散文虽然写的是自然风景,却也联系人的美好情感,往往通过对景物的勾勒点染或浓抹细描来抒情显志,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如此。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笔...  相似文献   

10.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其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从感觉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幅图景——全景图,山景图,水景图。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1.
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在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后,问:济南冬天总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来概括回答。学生回答:“响晴!”教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沉默。教师:“应该是温晴!”  相似文献   

12.
《济南的冬天》一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冬天是一个缺乏色彩的季节,可是语言大师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来确切地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3.
【原文】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析】没到过济南的人,闭眼一想,它既然地处北中国,那里的冬天必定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怎么让读者能对济南的冬天有个较深的印象呢?当然要抓最显著的特征。如果第一句就说:“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济南真是个宝地。”好不好呢?与老舍现在的这个开头相比,不好,似乎太直,又似乎太性急了,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有意地避免平铺直叙的开头法,而是巧妙地以朋友的姿态出现,采用  相似文献   

14.
《济南的冬天》我已教过三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不温不火。对这篇老课文的新解读,是从我第四次备课时的一个疑惑开始的:济南的冬天真的有那么温晴吗?于是进行“百度”,搜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学习散文应着重体会散文景物描写中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能找出优美精辟的语句,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其好处;同时能进行美文欣赏。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如《春》紧扣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由宏观勾勒到微观描绘,展现了春的画卷;《济南的冬天》则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山”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揣摩优美词语 ,品析精彩段落 ,体会作者情感。2 .探究写景技法 ,并将之运用到写作实践中。3.养成积累、摘录的读书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语一提到冬季 ,我们眼前浮现的尽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奇寒之景。但是在北中国 ,有没有一个地方 ,冬天却拥有“温晴”的天气 ?有 !这就是济南。二、自学发现1.发现“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设计内容结构导读图。设计示范 :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山景阳光朗照下温晴的山冰雪覆盖下秀美的山城外卧着的如画的山水色 澄清的水多情的水2 .发现“疑”:请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  相似文献   

17.
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作者以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怀,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读来倍感真切,如临其境,如见诸物。文章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颇具感染力,在于作者通篇成功地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丰富而奇妙的联想形成了本文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写作特色。 1.对比联想开篇一段,为表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的气候特点,作者采用了对比联想。首先,联想自己在北平住惯的感觉:“冬天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使之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的观察感受进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济南的冬天》这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付老师从"温晴又温情的天气"和"灵气又灵性的语言"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温晴""温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情意,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灵气""灵性"则概括了老舍生动细腻、用词讲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拈词,寻找冬天的感觉。①“济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在北方。)②通常,“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北方的冬天呢,似乎更是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③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的冬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有哪些?(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这不,“他们……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也都是个“小”:小风、小雪、小热气……这样的冬景,哪里像是什么北方的…  相似文献   

20.
参考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抓住有关景和物的色、状、动态,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以突出封建书塾生活的拘束枯燥,从而控诉了抑制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3.(略)《济南的冬天》:1.“响晴”,晴朗无云;“响亮”,天气晴朗,但日光并不厉害,气候宜人;“温晴”,温暖而晴朗。2.不好,有语句重复之感。3.(略)《背影》:1.①东奔西跑②精神不振作③看到某一景况心里感到忧伤④感情积聚在心里难以发泄 2.①“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表现对父亲坎坷命运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不满②“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