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对于农村教育的思想开马克思主义者农村教育思想之先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大钊的农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我党历史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思想,并将其看成是普及教育、扩大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作为工读与耕读思想的有机统一体,李大钊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培训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我党历史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教育与职业合一的思想,并将其看成是普及教育、扩大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作为工读与耕读思想的有机统一体,李大钊的教育与职业合一思想为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培训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速发展农民教育,动员和吸纳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各项学习活动,是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这就对农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民教育应在"学习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下,重新审视自身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用新的经济规则与教育理念来加速自身的发展,把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作为当务之急,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放在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晏阳初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他们的出发点、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各异,但诸如教育目的、教育主张、教育观等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且对现代农村教育多有启示:农村教育办学重心要适度下移,调整"撤校并点"政策;积极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模式,面向所有愿意学习的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办好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解决农民教育问题,要从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尊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参照国际上较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予以求真务实、科学的分析和把握.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并延伸到农村终身教育,建立社会化学习型社会,为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疏通出口和出路,这是农村(民)教育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和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李大钊诞辰123周年之际,探究李大钊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关于教育平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思想,揭示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既是对李大钊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新思考,也是为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借鉴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9.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毕生致力于农村教育实践,形成了包括农民教育思想在内的一整套独特的农村教育思想体系。裴斯泰洛奇的农民教育思想重塑农民的尊严与品性,注重心、手、脑相结合,遵循自然、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协调一致,启示我国农民教育要关注精神世界的改造、立足农民生活、促进农民的和谐发展,在当前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工的生存困境以及"教育救国"理念下的民族改造运动萌发并促动了平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平民教育通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来消除农村"愚"、"穷"、"弱"、"私"等病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培养"农民带头人",以带动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价值观念更新为核心,培育农村发展的新风尚;以科技知识和管理水平为重点,提升农民经营致富能力;整合多种资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考察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一、农村社会建设史实质是党的发展观演变史,历经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二、农村社会建设经历了从尽力满足人民最低生活需要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致力平等社会关系到建构和谐社会、从依靠政治动员到加强社会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反映了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扬弃"过程。启示是: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村社会建设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作为我党历史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非常重视对农民、工人、妇女和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他的成人教育思想的产生受到了战后"劳工神圣"思潮、平民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体现了李大钊积极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高贵品质和对民主主义的崇尚情怀。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创建学习型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松枝 《成人教育》2009,29(3):32-33
构建农村学习型社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因而发展社区教育,我们要在培育和创建上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14.
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农村居民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要;是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融入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性,实现再社会化为核心。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提出了对农民进行"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的主张。这些教育思想和原则对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再社会化,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成功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邢蓉  刘玲 《文教资料》2007,(11):114-115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师研究思想,文章探讨分析了他的教育研究的意义、教育研究的实质观与目的观、教育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的三点启示:研究要从教师自身的建构性试验入手;要建立学校学习型组织,形成研究共同体;教师要进行教育理论学习,以此作为教师研究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大钊对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史学界至今系统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图逐一述评他的重视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等观点。一、农民是中国革命力量的重要成份李大钊对农民力量的认识可分为两个时期。五四运动前,他认为农民是实现民主主义的力量。受民主主义观的支配,加上对农村艰辛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李大钊与农民同命运、共呼吸。他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不是民主专政的国家,而是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专政的国家,农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失其田……父母兄弟妻子离散,‘农村’尸骸暴露,饿殍模野’。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仍是初步接触而非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处于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共同支配下,民主主义有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我国农民教育需求呈现属地化特征符合社区教育发展方向。现有农村教育基础和农民教育愿望为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创造重要机遇。基于农村妇女地位、角色和职能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需要发展社区教育并以培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长技艺"农村新主妇为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面临着被征用的问题,而"征地难"也成为"天下第一难"。解决"征地难"问题一要切实关注农民利益;二要重塑信任体系;三要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针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经济状况提出的青年理想与就业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广大青年要树立"高尚之理想";要靠自己、"为人谋者,不如自为谋";要树立"尊劳主义"观念和"凡是劳作的人,都是高尚的,都是神圣的"思想;要立足自己的实际、要"惟必用其所长";青年朋友要勇于到农村、到边疆去等等。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与李大钊生活时代的情形有很大差异,但是李大钊关于青年理想与就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我们重温李大钊的这些思想,对于广大青年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