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宋江西籍南渡词人为研究对象 ,分析考察了他们的个性气质和词作风格 ,认为他们不仅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 ,且词作反映时代兴亡巨变与家国灾难危机 ,苍凉沉郁 ,具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渭老是宋南渡词人中重要一员,其生平情况现存资料很简略,南渡后的经历和词作犹其缺乏,然而其"南渡词人"身份可推知,他南渡后的创作风格,即这一时期词作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3.
宋王朝南渡前后,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她独特的才华,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她的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现身说法地道出了一个妇女从少女时期到少妇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的内心思想和情感。那一篇篇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名句佳章,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题跋文既承继前人,又因时代、境遇迥然而呈现不同的风格。他紧扣时代风云,关注国事民生,字里行间流淌着济世为民情怀,充溢着中兴复国之志。不仅将笔触延伸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材广泛,运笔自由,展示了宋季文人士大夫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且以其灵动多变的艺术技巧、自然畅达的行文风格、才识与理趣兼融的情思意韵,进一步提升了题跋的境界,呈现了不同的时代风姿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显示了题跋文在南渡时期发展的新成就,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徐松《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高宗朝进士张宗元资料,以张宗元为宋南渡大将张俊侄孙,所载有误。本文据宋代文献资料,证实张宗元为张俊嫡孙。  相似文献   

6.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题跋文既承继前人,又因时代、境遇迥然而呈现不同的风格。他紧扣时代风云,关注国事民生,字里行间流淌着济世为民情怀,充溢着中兴复国之志。不仅将笔触延伸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材广泛,运笔自由,展示了宋季文人士大夫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且以其灵动多变的艺术技巧、自然畅达的行文风格、才识与理趣兼融的情思意韵,进一步提升了题跋的境界,呈现了不同的时代风姿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显示了题跋文在南渡时期发展的新成就,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侯寘是宋南渡时期一位颇具特色且值得研究的词人。侯寘本人的艺术趣味并不单一,其词在用调、语言以及内容和技法上各有特点,形成了以婉约清丽为主并兼具疏宕俊朗之气的独特风格。艺术上虽不具标领一派的示范意义,但却丰富了当时的词坛风貌。  相似文献   

8.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遗嘱是用生命书写的语言,既包含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寄托。同时,遗嘱也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改革开放前,北洋时期一直被视为一个黑暗的时代,北洋政要长期被视为祸国殃民的卖国贼,其遗嘱自然无人问津。然北洋政要的遗嘱既有对过往的忏悔,也有对家国天下的寄托。解读北洋政要遗嘱中对家国天下的独特情怀,对于重新认识北洋人物及北洋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敦儒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词人。宋人汪莘曾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称为“宋词三变”,这个“三变”论从很大程度上是就朱词的风格而言。朱敦儒的词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概言之,朱氏早期词风以密丽和狂放为主,中期转为疏朗和沉郁,而清新与通俗则是晚期词作的主导风格。  相似文献   

11.
《乐府雅词》成书于南宋初年,是现存最早的宋词选集。通过对这部词集的择词标准以及思想内容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分析,可见其集中体现了宋词发展到南宋时出现的新变,形成一种时代的词风--南宋词风,因此颇具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咏物词滥觞于晚唐,五代、北宋初年渐成风气。北宋中叶,苏轼对咏物词的境界作大力拓展。使其日渐盛行,且延续了有宋一代。咏物词艺术日臻完美,大体上有单纯赋物之词、比兴词、“有寄托”词、“无寄托”词四种境界之分。当中“无寄托”词是我国古典诗歌高超的抒情艺术的综合体现,达到了最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进行定量统计,并分析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概括为加剧的冗官政治、畸形的社会形态、普遍的养士之风等原因;进而揭示创作主体的变化对词作的影响:题材范围的狭小、内心世界的深化、艺术技巧的刻意追求。指出南宋后期词人的这一特性,对于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群体的精神活动,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5.
南宋史家王称著《东都事略》是第一部系统总结北宋一代历史的著作,又是一家独断之学;既是本朝人记本朝事的当代史,又是灵活运用纪传体的典范。它在史学上的地位与价值在今天也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他着眼于社会与现实而研究史学之路,是足以引起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南宋末期著名词人吴文英咏花词中女性拟体与此前两宋词人咏花词女性拟体的比较中,阐述了梦窗咏花词中女性拟体的拓新与融变.通过这一侧面,可以反观宋朝末年词体在学问与思力的双重作用下,追求极新极变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宋代题驿词的抒情内容主要有羁旅行役、相思别离和黍离之悲三大类。将羁旅之愁和相思之情结合,成为宋代题驿词的独特风格。在宋代两次国难的历史背景下,题驿词中也出现了不少慷慨悲凉、意气风发的佳作。题驿词中的女性作品更以其独特的视角,重现了她们在非常态情况下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女性对生死由人的命运的恐惧和抗争。  相似文献   

20.
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初步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广泛(尤其在江南)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