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人说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王荆公对以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清人王船山曾经说过:以乐景写  相似文献   

2.
南朝梁代的王籍有诗《入若耶溪》,其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本来着意写“静”,却从“动”处着笔,通过耳闻“蝉噪”“鸟鸣”之有声,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林静”“山幽”之无声,用喧闹写寂静,以动衬静,响中  相似文献   

3.
点金成铁     
王籍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改其句曰:“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笑曰:“此点金成铁也。”黄庭坚笑得有理。王安石智者一失,丢失了原诗的神韵,也破坏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纯属弄巧成拙之举也。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曾在<钟山即事>中将王籍的名句"鸟鸣山更幽"点化成"一鸟不鸣山更幽",为此,从古到今,不断有人讽其"点金成铁".这里,涉及到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其实,作诗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借景以传情怀,所以不论写出"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优雅的美景,还是写出"一鸟不鸣山更幽"的死寒冷凄的丑景,只要能传达出相应的情怀,都应是好诗好句.王安石正是用后者,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改革失败后,退居钟山,门可罗雀的失落感,因而是好诗好句,绝非点金成铁.  相似文献   

5.
故事里的哲学王安石『点金成铁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入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  相似文献   

6.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但有几种手法很相似,容易混用。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这几种手法,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区别。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  相似文献   

7.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梁代王籍写有一首题为《入若耶溪》的诗:“艨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读了这首诗后,在《钟山即事·北山》中将其改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创造条件使学生质疑,并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何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找准切入点,唤醒学生潜在的质疑意识在鉴赏王籍《入若耶溪》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时候,教师说到北宋一名士将“鸟鸣山更幽”改成了“一鸟不鸣山更幽”,并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王藉的诗具有神韵。学生马上开始窃窃私语,有了反应和争论。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巧设的切入点所激活,质疑之火被点燃。这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和点…  相似文献   

10.
写静并不是风不吹,树不摇,人不欢,马不叫,而是要描绘出清静、幽静、平静的感觉。以下两种方法是前人惯用手法,同学们不妨借鉴。以声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梁代王籍《入  相似文献   

11.
薛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在清淡之中海棠方显得愈加娇艳。南朝·梁诗人王藉有名句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噪方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它们都道出了审美意识中“淡”和“艳”、“噪”和“静”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中是需要运用这样的辩证法的:“忽报人间曾伏虎”,胜利捷报传来,兴奋异常,但不是纵情欢笑,而是“泪飞顿作倾盆雨”,这哭比笑更为激动。林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消息,如雷轰顶,本该失声痛哭,而爱哭的林姑娘却一反常态,曹雪芹一连写了她九次笑:她笑着到贾母屋里,笑着探问宝玉,一而再、再而三地瞅着宝玉傻笑,又笑着回去,笑着对紫鹃说:“我那里就能够死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  相似文献   

13.
赏析古诗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试题常常涉及对比和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例如高考全国卷1999-8题是赏析杜甫《漫成一首》,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其中C项为:“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又如全国春季卷2001-8题是赏析王维《鸟鸣涧》,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其中A项为:“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  相似文献   

14.
对偶     
刘勰,六朝齐梁时文学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其中《丽辞》讲对偶,提出:“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指不用典故的,事对指用典故的,用典故的要学问,所以认为难,不用典故,不用学问,所以认为易。反对指两句意义相反,正对指两句意义一致。正对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都讲鱼鸟的活动。又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两句用意不同,所以胜过两句一意了。不过还有一种正对,即两句讲两件事,用意不是相反的,两句的意义也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  相似文献   

16.
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唯物辩证法 ,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对立统一规律 ,树立矛盾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我们应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 ,并据此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下面 ,提供几则材料加以例证。1.王籍诗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诗人描写林静 ,不直接从“静”入手 ,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 ,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 ;描写山幽 ,不直接从“幽”入手 ,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 ,用鸟的…  相似文献   

17.
王维,我国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素有“诗佛”之称。擅长各种诗体,其中尤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鸟鸣涧》就是一首五言绝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是王维退隐后所作。诗中描写了山中春夜的月景。全诗的灵魂是一个“静”字,而这个“静”字的体现,即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使读者能够感知这个“静”境,这正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仅从造境艺术方面对(鸟鸣涧)作一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画面,为后两句提供了背景和必要的铺垫;后两句采用了动态描写,突出了…  相似文献   

18.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①一书,在为宋代诗人戴复古《盱胎北望》②诗作注时,说该诗最后一句“莫上都梁第一山”中的“都梁”是“山名”,并说此山“在盱胎东南五十里”。经查现存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盱眙县地方志——《盱眙县志稿》③证实,盱胎确有都梁山。都梁山,本名南山。《盱眙县志稿》卷二说:“苏东坡萧监仓诗施注南山名都梁山”,“元和郡国志云隋于此置都梁宫出都梁香故名”,“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山周回  相似文献   

19.
夜泊诗中最著名的当推《枫桥夜泊》,仅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据考证自宋至今就有七块之多。这首诗体现了羁旅的愁思与枫桥秋夜凄清景色的完美融合。夜泊诗有写得清美如画的,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描写了江上  相似文献   

20.
诗词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