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一书“红”与“黑”的解释,众说绘纭。根据作家当初对书名含义的回答,“红”与“黑”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不成功便成仁。  相似文献   

2.
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之一,他的《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一画之法”作为《画语录》的中心论题,则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对“一画之法”“道”的含义和“技法”的含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的“有+名”式名词中的“名”可以是族名、国名、朝代名、水名和一般名词;在具体语境中,“有+名”可以解释为族名、国名、地名或朝代名。“有+名”中的“有”,可以解释为“大”,以此解释“有+名”,便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4.
“Fish”是英语中的一个普通词,然而因语境的不同往往含义各异,该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所收集的一些译例。  相似文献   

5.
"阴""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其本义,“阳”为山南水北之谓,“阴”为水南山北之谓也。这种解释表明古人注意到了我国地势的特点。“阴”和“阳”由其本义,各产生了较多的引中义,这些意义几乎都能对举。“阴”“阳”组合而成双音词:“阴阳”也有较多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方法讲解 (一)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该联系句子本身及上下文。  相似文献   

7.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考证“吾与尔靡之”中“靡”的确切含义应为“耗损”,指出以前解释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到底怎么了? 首先是“语文”的含义并不清楚。“语文”是语文课的根本,含义不明,教学的内容目标就必然模糊,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难以保证。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不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语文”的含义是清楚明白的,我是在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但事实毕竟是事实,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语文”一名,是叶老的首创。叶老对“语文”的解释最有权威性。下面引几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  相似文献   

10.
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网读不仅要求学生“读”.而且要“理解、体会”.也就是说要明白字符号表层结构的基础上.要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学生阅读理解困难在于他们不了解由话语的语境所决定的话语含义,本提出的语境化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塑造的女性形象生动丰满:千娇百媚、心地善良、多情勇敢、聪慧多才。  相似文献   

13.
“一哥”、“一姐”一般被看成词组,意思是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近些年来,“一哥”、“一姐”以词汇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中,其直接来源并不是词组“一哥”、“一姐”,而是粤方言。本文试对词汇“一哥”、“一姐”的来源、发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脚深,一脚浅"类并列短语,其实是"一量形1,一量形2"格式中,量词是动量词和时量词的情况.这类短语可以做状语、谓语、定语等句法成分,短语的内部成分及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自身习练太极拳的体会,分析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内涵、特点、健身生理机制及健身作用,指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技术要求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良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但古汉语语法和现代英语语法有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文章通过对古汉语"矣"字用法与现代英语完成体用法的对比分析,从古汉语"矣"字与英语完成体各自的基本用法,"矣"字用法与英语完成体用法对比分析,"矣"字不表现完成意义的用法三个方面揭示了古汉语"矣"字用法与现代英语完成体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李晓华  杜佳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45-47,57
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导演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完成了对主体与空间辨证存在的激进思考。传统共同体空间虽然在压抑中分崩离析,但现代都市空间对个体的隐形掌控只会变本加厉。去现实化的视觉虚拟空间使个体获得空前自由的同时,也将鲜活的世界抽空为肤浅的体验,导致年轻一代的自戕与迷失。或许正是这种种空间的缺陷,才激发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想象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规划,也是对人的在世情景的理想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一ⅩⅩ"和"一Ⅹ一Ⅹ"是"一"和量词组配的两种重叠形式。"一ⅩⅩ"和"一Ⅹ一Ⅹ"都有多种语义、句法功能。两种格式的句法功能既有差别,又有交叉,而且两种格式在语义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交互现象。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组简13“闭其门”章原隶定为从矛从山的字当释为“锐”,读为“阅”,意为“容纳”。整章的大意是说:把耳目等感官闭塞起来,不接纳外界的事物;即使打开耳目等感官,也要阻止外界的事物,不去接近它们。这与简本乙组中“绝学无忧”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