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创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改革创新,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加强学生对于体育常识与体育技能的正确认知。高中阶段学生生长发育尚不完善,在此阶段,教师应当极为重视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对于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创造科学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本文在此背景下,强调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具体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希冀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契合,并以游泳选项课为例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方面,合作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更优;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别。因此,合作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学体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阶段。针对中学生年龄、生理特点,现代中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工作重要性。同时,针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加快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也是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针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分组式教学模式能够调动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为提高身体素质奠定基础。本文就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了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创新性体育教学模式。结果表明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单一 ,以教为主 ,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个性培养 ;而创新性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强调培养学生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指出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并非一无可取 ,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 ,二者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反思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 ,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教学 ,应该对传统体育教学加以批判地继承 ,合理地扬弃。不能将体育教学单一化、公式化 ,固守一种教学模式 ,否定或排斥其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职校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通过对体育课教学进行选项教学的实验研究,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得到了培养,形成了按"兴趣编班,选项教学"的体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6):119-121
尝试在国内以及国外有关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足球教学实践特点,对参加"小群体"足球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足球技能实验前后测试.实验发现:"小群体"足球教学模式对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水平影响不同,对立定跳远、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身体素质水平影响效果不明显,而对1 000米和50米身体素质水平有明显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足球"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需要,完成国家教委提出的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能的要求,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学模式是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组成新的专项教学班,教师采用专项教学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特长,以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专选为主,系统的学习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等。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极为正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体技能、健体技术、健体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其次,阐述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同时,就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5):102-103
体育课程具有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由于不同学生在基础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很难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本文从分组教学模式概念入手,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分组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实践表明,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使用体育俱乐部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健体知识、技术技能等得到提升,有助于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本文就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小学体育教学也需要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改良传统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法是在体育教学中所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身体素质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彰显个性全面发展,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对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提出合理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胡东波 《成才之路》2012,(21):61-62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选项教学成为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在学生当中很受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现代体育教学正向着多元化的趋势方向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把教学的主体转向学生,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能力的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当前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4.
伴随新课改教育政策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深入,社会各界对高中学生身体素质也越发重视。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与体育知识教学,并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情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身体素质基础,促进我国高中体育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湖北省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均开设有体育舞蹈课程,但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学生身体素质偏低和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匮乏是影响该课程开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加强场地、师资建设,规范教学大纲,更新教师教学模式,在体现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发展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实现湖北省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健康有序开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传习式”体育教学,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在体育教学中,不管学生兴趣与否,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中接受教育,导致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丧失,严重违背了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的教学原则。 中职校体育专项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重要地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掌握一至二项体育专项技能,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群体体操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检验该模式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学效果的影响,经过18周的小群体体操教学实验,对参与该实验的50名大一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操技能、心理指标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群体体操教学模式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操技能成绩,有助于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主体感受、自我效能等心理感受,并且该模式亦能减少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试行职业化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发现:职业化体育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行为有着显著的提高效果,为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从身体素质方面打下了基础,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正确的体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选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8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动作技能的掌握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且效果非常显著,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中体育选项课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现场观摩、交流、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新课改为目标,对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发现学生的差异性及学习周期适中是影响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