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南国时期,大批华侨华人流寓越南南方,他们为南圻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广南国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形势的发展,广南政权对华侨华人的政策经历了从安抚到压迫,从拉拢到排挤的过程,华侨华人也顺应了历史潮流,逐渐融全于当地。  相似文献   

2.
在对越南二方碑记进行解读的同时,分析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传播情况;继而阐述了穗城会馆天后庙的肇建、沿革及其作用;最后说明该天后庙成为越南文化历史遗迹的情况,从而揭示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已经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历来有爱国爱乡之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国内现代化建设,对广东高等教育也颇多扶助。我国及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多种举措,鼓励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广东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东南亚几个国家(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柬埔寨、越南)华文教育兴衰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背景条件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第二,所在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态度;第三,华侨、华人的呼吁和积极投入。  相似文献   

5.
泰华文学是泰国的华侨华人用汉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虽然泰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和我国的华侨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泰华作家坚持以汉语创作的姿态,却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身份的建构.因此,泰华作家在不同时期与祖籍国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还乡,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身份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7.
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由暨南大学主办 ,广州市侨办、广东省台山市人民政府及香港恒福集团协办的暨南大学“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 0 0 0年 12月 6 - 8日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英国 ,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大陆的著名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和专家欢聚一堂 ,以“2 1世纪的海外华人”为主题 ,就华人移民、华侨华人与侨乡、华人经济、留学生与新移民、国际关系与海外华人等专题进行了探讨。广东省人大和国务院侨办的有关领导也到会表示热烈的祝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收到海内外专家和…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这100多年里,美国政府的华侨政策经过了“歧视一松动一基本放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与百多年里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旅美华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政府对种族问题认识的逐步改变等因素分不开。美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决定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而美国华人社会自身的变化也影响了美国华侨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探讨两者间百多年来互相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对今天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暨南大学、广州市侨办、台山市政府和香港恒福国际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2月 6日至 8日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侨界和学界人士 90余人 ,提交论文 116篇。分别从六个方面对华侨华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讨交流。关于华人经济与社会 ,学者们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华人企业各方面都受到影响 ,但危机后 ,华人企业已逐渐清楚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各国政府实行多元化政策 ,华人移民的不断增加以及华人觉悟的日益提高 ,华人社团的前景看好。华侨华人在西欧的总数已超百万 ,在全球海外华人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的侨务论述,高度评价了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概括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华侨华人对实现"中国梦"及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华侨华人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政府侨务工作提出了要求。其论述具有时代性、深刻性、前瞻性、互利性、双向性特点,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是今后一个时期侨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社会现象增多。表现这类生活的小说也逐渐丰富起来。留学小说讲述跨语际实践人生故事。表达中国人参与全球化国际生活的现场,是一种横向沟通的文学艺术。20世纪的中国留学小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汉语方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概述:1.主言语音;2.方言语法,3.方言词汇;4.方言扁,5.综合研究;6.方言地图;7.方言分区,8.方言调查和方言概论论著,9.方言学的应用与方言研究的新领域,10.港台、海外的方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化》将20世纪中国学与基督教学的关系问题,整合成关于20世纪中国学内部的基督教化的意义追问,揭示了20世纪中国学意义的复杂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纪游散文是关于作家旅行见闻思感的真实记录,它即离不开眼中之景,更离不开心中之景,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较强的纪游意识,也创作出不少纪游散文佳作。这些纪游散文在继承了中国古代纪游散文优良的传统抽时,又突破了以往的山民景抒怀传统,以现代意识烛照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复杂内容,可以说,不论时代多么的不同,也不论作家的创作有多少差异,但为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和人类不停的漂泊,流浪,歌吟,寻找和追求着,这是20世纪中国纪游散文演进的基本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7.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异端的姿态出现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实现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不同的个性特征。它通过内部的不断转型来实现自身的范式重建,表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勇于突破各种禁区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对生命的体验与赞颂、对世纪病的嗜恋与咏唱以及对恶的审视与展现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母题;它追求陌生化和个性化的表演,确立了颓废唯美、荒诞神秘、象征朦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论战的深层原因几乎都可以归结到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中西之辩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焦虑,而启蒙与救亡的两大时代主题则使得20世纪中国的中西之辩从来就是互相牵制,互相渗透。整体否定的文化策略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成为20世纪中西之辩的主要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