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中职生,正处于道德信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等易受影响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对媒体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而我国的大众传媒对媒介素养宣传有所缺失,以及学校、家庭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所缺乏。鉴于此,本文就中职生媒介素养的特点和如何培养、提升中职生对媒介的认知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对中职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培养中职生应用网络的能力,提高中职生的媒介素养,在数字时代异常重要。文章对数字时代中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按摩"等媒体技术观,这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激烈争论。本文主要对"媒介即按摩"进行辩证分析,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其对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的现实价值,进一步探讨当今社交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媒介批判能力与教学运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产品迅速扩张和媒介手段广泛应用的时代,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教师的媒介批判能力尤为重要。媒介批判能力在内涵上与媒介批判思维是有所差别的。高校老师的媒介批判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为解释能力、交流能力、批判知识、批判技能及教学反思能力,探索并形成适合培养媒介批判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自我辨识能力和影响、改善媒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得中职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自媒体阅读逐渐成为中职生阅读的主流。文章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中职生的阅读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中职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宋菊玲 《文教资料》2020,(4):170-171
如今,信息媒介已成为引导幼儿和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对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媒体资源丰富,幼儿们通过大众媒介获取新的知识和观念,并获得新的娱乐方式。这种影响既有有益的一面,又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既然电子网络媒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只有合理引导,巧用电子网络媒体,突出其教育功能,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手段和媒介。使中职生具备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并使用自媒体已是普遍现象、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主流渠道、表达情感和获取资讯是其使用自媒体的重要用途;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着利用自媒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媒体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和碎片化、对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围绕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大学生要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自媒体技术的特点,自媒体媒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论述了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就业服务的对应策略,包括强化内涵、塑造品牌,提升高校影响力,加强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重要手段。教育仿真软件对中职生研究性学习有着很大的支持作用,它提供了中职生探究的模拟情境,也提供了协作对话的新型媒介,更好地促进了中职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论群体性事件中的传媒竞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传媒近年来围绕群体性事件报道,呈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党报(台)与市场化媒体、本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复杂多样的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在群体性事件的报道中,传媒的技术偏向特别是体制偏向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媒介间的竞合.群体性事件报道中不同媒体竞争合作过程的背后,实质上是不同媒介偏向的融合与平衔.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已经不太可能使媒体保持"集体沉默"或被某一家媒体有意识的叙述,媒介的竞合取消了单一媒介的话语霸权,满足了公众对群体性事件"整体"真实的诉求.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媒体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反映新闻事实,同时还积极地建构事实,利用特定视野下所形成的报道框架影响和左右着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方向.群体性事件对媒介具有依赖性,媒介合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方向.如何保障不同媒体的媒介偏向朝着积极的方向自由的展现,为理性沟通的实现提供合理的媒体环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教学随创作媒介和科技的改变而不断革新,作为科技发展进步下出现的数字媒介,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表现在大量以数字设计为依托的设计作品的涌现。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设计。本文从数字媒体角度出发,研究媒介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探讨艺术媒介的变化对艺术设计创作的影响,以及数字影像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多方面的影响,深入探析基于这一背景的数字影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媒体不断向人们的生活中涌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作为人们进行交往并能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中职学生传统的阅读习惯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手机媒体下培养中职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亟待加强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媒介传播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所以全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要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而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心理尚未健全,好奇心促使他们在接受媒介正面教育的同时,也容易受消极因素影响而走入误区。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需要其自身、媒体、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高艳艳  王文华 《考试周刊》2012,(50):160-161
传统四大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时刻处于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其对传媒的正确认知和运用,对其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关注和提高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借鉴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于媒介融合的话题已成为当前传媒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改变着媒介市场的生态,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研究其发展脉络、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媒体的接受与影响、媒介融合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商业化运作下的新闻媒体将广告视为其经营战略的重点,最佳的广告传播效果因此成为媒体与广告主共同关注的话题。一个优秀的广告本,只有在与其媒介符号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时,才可能收到最佳传播效果。然而,当前国内媒体并未对广告的媒介符号环境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影响了广告传播效果。本旨在探讨媒介符号环境与广告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前媒体的广告传播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9.
融媒介时代不仅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生产与传播模式,重塑了媒介的生态格局,而且受众对传统媒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信息的更新速度以及丰富性要求更高。因此主流媒体必然要全新变革来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人民日报》在主流媒体转型中极具代表性,其创新媒介传播手段,打造融媒体矩阵,极大丰富了舆论效果;准确捕捉时事热点,重构舆论内容框架,提升了信息传播力;坚持用户思维,新闻与服务双轮驱动,增强了媒体影响力:为探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的推进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变化,其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媒介的变化对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的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