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模式为导向发展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她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标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至高境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讲话中多次阐释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致力于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自然观、发展观和政治观,传承中华民族生态智慧,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之理论。  相似文献   

2.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道法自然"昭示了中国古代先哲孜孜以求的智慧教育之路,西方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描绘了西方教育家们的代代探寻,当今科学成就也不断解密着生命密码,儿童的生命之道就是教育的最高法则,教育应顺其自然而为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既不是儒家伦理智慧,也不是道家伦理智慧,又不是佛家伦理智慧,而是三者的生态有机统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大融合,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人生智慧。生态有机体决定了大部分中国人不信仰宗教。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既不是儒家伦理智慧,也不是道家伦理智慧,又不是佛家伦理智慧,而是三者的生态有机统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大融合,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人生智慧。生态有机体决定了大部分中国人不信仰宗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的,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子作为道家的开拓者及代表,其思想中所蕴涵的整体生态智慧正在被人们所挖掘和弘扬。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而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成就了老子之道的“救世之学”。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今天环境问题治理当中之所求。  相似文献   

9.
蔡邕书论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开创性地指出了书法的艺术本质,并进一步提出创作主体回归本源,以自然之心写自然之道,物我合一是书法佳作生成的前提条件与必然归宿.这种书法的自然本体论以丰富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中国书法的美学基础,也以朴素的系统生态美学观--道论,使人在艺术美的熏陶与认同中,共同建构美妙和谐的诗性世界.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孔子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以阴阳、虚无、无为等构成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宇宙生命生态的相反相依的本相;孔子之"礼",则以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由爱人而爱物,爱自然宇宙。但"道"和"礼"的最终关联,是在孔子问礼访道和对老"道"的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即上下求索的孔子适周以后,将自己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联系起来,于是在很多方面,"道"、"礼"各异,但殊途同归,强调的均是社会稳定和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智慧成长的艺术。"智慧"是什么?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  相似文献   

12.
老子对智慧的探索,一是通过对"前识"与"智慧"的划分,将"道之智慧"定为一种以减性(排斥)为特征的、无分别的整全意识;二是通过对"为学"与"为道"的区别,探讨了如何到达"道之智慧".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庄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培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思想中富含大量的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伦理的育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借鉴“道法自然”、“万物齐一”、“少私寡欲’’等生态智慧,有助于当代人树立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树立节约资源、适度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学习史、教育史、哲学史和心理学史发现,真正的中国教育,只有从先贤圣哲积累的教育经典里,哲理名言中,实践经验处,去寻找我国的教育精髓和自身发展规律,明确造就中国精神文明和智慧发展的根源;只有抓住形成民族性教育的特质,关注启蒙教育中的智慧之道、学习之道、仁爱之道、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的养成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其进行再发现与新认识,并从中提炼出中国教育的民族性和创造精神的不可代替性,做到继往开来并用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学习史、教育史、哲学史和心理学史发现,真正的中国教育,只有从先贤圣哲积累的教育经典里,哲理名言中,实践经验处,去寻找我国的教育精髓和自身发展规律,明确造就中国精神文明和智慧发展的根源;只有抓住形成民族性教育的特质,关注启蒙教育中的智慧之道、学习之道、仁爱之道、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的养成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其进行再发现与新认识,并从中提炼出中国教育的民族性和创造精神的不可代替性,做到继往开来并用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盛唐自然诗中生态智慧的文化根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佛学;道教与道家;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二、继承发展传统自然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发现自然,贴近自然的创作传统。三、是在唐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自足自乐的庄园生活中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