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若结识一个心理学家,或那些从事心理学工作者,人们可能都会试探性地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但我们很少向儿童问这样的问题,那么,儿童是个心理学家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吗?我们先从一个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说起。我们都熟知“捉迷藏”的游戏,这种游戏取胜的关键是“躲藏者”必须让他人不知道自己躲藏的地方,不好找寻到自己,这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想一想哪是安全的地方?他会藏哪?成人在与儿童玩这种游戏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成人作为“找寻…  相似文献   

2.
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吗?认识儿童的哲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后,我们不断强调去"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等等,那么,我们真的实施到位了吗?我们常常用成人眼中的"好词佳句"取代儿童心中的"童言稚语",用条条框框困死儿童精彩绝伦的智慧火花,这样致使我们的孩子们无法道出他们眼中的世界。我们应允许儿童"出格"、"出错",让儿童学会行使自己的课堂话语权,自由地勾勒出属于他们的一片彩色天空。  相似文献   

4.
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父母的态度常常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不允许孩子有攻击性行为,另—方面,他们的行为却常常带有攻击性。因此,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要孩子象父母说的那样去做,而不是象父母做的那样去做。孩子呢,也常常出现疑问:为什么我那样做就不对,爸爸妈妈那样做就对吗?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怎么来的? 到底是一种先天性的冲动。还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用各种方法向我们表示他们的情感以及我们学会识别儿童的情感以后,还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对待和接受儿童的情感。我们要真正接受儿童的情感、愤怒或不友好。我们时这些情感也许不赞成,但接受和赞成是两码事。接受就是不加责怪地承认,接受并不等于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情感,而只是承认儿童有权利如此表达,不因为自己有那种情感为耻。我们也许不赞成这  相似文献   

6.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北京市有关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大意是有关执法部门在儿童节到来之前,集中处理了一批离异父母一方长期拖欠儿童抚养费的案例,以保护单亲儿童的合法权益。这是有关政府部门为单亲儿童做的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些父母离异的单亲儿童来说,给了钱就算解决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吗?父亲(或母亲)付清了抚养费就可以撒手不管吗?这都是值得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单身父母)广泛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请北京师范大学梁志燊教授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打算对儿童的哲学作一初步探讨。有些读者也许会感到困惑不解:儿童离哲学似乎太远了,难道儿童也有哲学吗?一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首先,哲学不仅存在于社会历史的运动之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运动里,一般哲学发展史是对作为社会思潮或时代精神的哲学产生原因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但它脱离了人类个体。然而,哲学毕竟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  相似文献   

8.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理念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 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二、树立全新的环境观  相似文献   

10.
林举卿 《早期教育》2001,(15):28-29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学习期间,利用参观、实习的机会,我接触了一些幼儿教师和园长。在与他们一起工作和交谈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那种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态度。在托儿所(3—4岁)、幼儿学校(5—7岁)中,很少看到哪位教师强迫孩子去做什么事。即使是准备好的学习内容,教师也总是用商量的口吻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如:“你愿意和老师一起玩数学游戏吗?”“你愿意去手工角去制做风筝吗?”一般孩子都会高兴地接受教师的要求,愉快地去从事学  相似文献   

12.
父母可以偷看孩子的日记吗?我就这个话题和孩子们聊了起来,没有想到孩子们唧唧喳喳,反应很强烈。差不多有95%孩子都强烈反对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她们说尽管日记里面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真心话,怎么能够不经过自己的允许就让爸爸妈妈看到呢?现代的孩子都知道他们享有稳私权,所以他们坚决反对父母侵犯他们的这一权利。  相似文献   

13.
[前言] 一个开发特殊儿童智能的新课题 特殊儿童具有极大的智力潜能.开发和发展他们这宝贵的资源,是特殊教育的应有之功能和理想之目标.然而,问题是我们真正承认特殊儿童尤其是弱智儿童蕴藏着智力资源吗?我们找到开发这一资源的方法和工具了吗?  相似文献   

14.
儿童是什么——反思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儿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乃至整个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眼中要有"人",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就是眼中要有"儿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没有"儿童"的位置的。我们习惯把儿童看作小大人,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儿童启蒙教育。这种观念至今依然流行。有的人一辈子与儿童打交道,自称了解儿童,但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儿童,而是抽象的、完全社会化的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影响,儿童被物化为商品,这要归功于某些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许多庸俗的电视节目和商业广告,不就是利用假童真来吸引眼球、谋取利润吗?保卫儿童!有人忧心忡忡:一个社会儿童不像儿童,大人就不会像大人。或许没有必要如此神经过敏。但是,作为与儿童朝夕相处的教师,的确有必要常常反省:在教学中,在与儿童的接触中,自己是怎么看待儿童的,在内心深处把儿童当作什么,即抱持什么样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5.
[微型品赏]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用茅草搭的屋顶、四面透风的墙壁、凹凸不平的黑板、三条腿的板凳,构成一间简陋的教室;教室里,一群学生正等待老师来给他们上课,他们的年龄大小悬殊,有的甚至还背着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来上课。看到他们那童稚的目光,你也许无法想象到他们的童年甚至连一件玩具都没有。缅甸的瓦族儿童@刘磊  相似文献   

16.
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似乎成了现在儿童最主要的娱乐形式,所以到10岁时,大部分儿童都已变为遥控“专家”。但他们知道如何爬树、如何建沙堆城堡吗?根据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其答案显然是“不”。为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父母  相似文献   

17.
徐志国 《家教世界》2014,(Z2):107-108
<正>儿童是谁?似乎我们每一位成人都能给出答案,答案当然也千差万别。当问到我们该如何看待儿童时,往往让我们这些自认为了解儿童的成人陷入沉思,无言以对!问题出在我们经常是看不见儿童的,我们不会去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即便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愿意跟着吗?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总会饶有兴趣地和幼儿老师们闲聊:我们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途中扮演着什么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视角是文学作品中一个独特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对于作品的创作有着独特的意义。作为单纯、独立的个体,儿童可以表达更加纯粹的认知,很多作家在作品中都会运用儿童视角,那么在儿童自己的写作中,是否可以鼓励其学会用自己的视角进行写作?成年作家运用儿童视角有怎样的意义?儿童使用儿童视角又有着怎样的好处?我们又该如何鼓励儿童运用儿童视角进行写作?如何借此来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教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一、让儿童自由操作。儿童喜欢触摸、摆放或拆卸各种东西,这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儿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去探索材料。当然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允许儿童去做毁坏财物或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奶制品是补钙的佳品,是儿童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元素,但是,面对超市里五花八门的奶制品,妈妈们就开始犯选择困难症了:如何挑选给宝宝喝的奶?宝宝多大可以喝鲜牛奶呢?辅食可以加酸奶和奶酪吗?儿童牛奶营养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