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般认为,女性的地位和变化是映现社会历史进步的一幅特殊镜像,女性形象的文化虚构构成了影视叙事的主导动机.那些活跃在大众传媒中的各种靓丽多姿、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似乎成为女性进入现代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做女人真好"俨然成为女人的一个无庸置疑的现实.然而这不是谎言便是神话,在可感、可触的现实女性和五光十色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必然是"真实女性"的篡改和失落.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反省和质疑真实的女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而前段时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无意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格局中,文化愈发凸现出其固有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在文化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之后,文化更是普遍地渗透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活动之中.如何正确地定义"文化"?如何认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把握文化在当代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如何理解大众文化与政治实践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摆在始终关注现实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于是乎,怎样去建构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就成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本文将通过具体探讨英国新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对于这种旨在调整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进行一番梳理."文化唯物主义"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当下,社会大众与农民工群体的媒介互动越发呈现叙事化倾向。鉴于新闻叙事的多元主体性与日常化接受性,农民工媒介形象在叙事建构中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不仅涉及新闻故事的选择,更涉及报道视角及新闻事件的文化语义结构等方面。因而,从叙事伦理批评出发,剖析新闻文本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隐蔽过程及深层故事结构中的叙事意识,探究文本中潜藏的伦理观念体系,将是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的崭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重戾实力派作家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体现出具有某种地方色彩的当代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尤其是面对有关"男女关系"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演变,如何运用重庆方言来进行小说叙事,在呈现出个人写作的成功与局限的同时,进行了具有再创性质的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5.
2005年的《超级女声》掀起了一种"中性审美"的潮流,而2006年的《加油·好男儿》中的男选手却在以自己的"可餐秀色"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这种不同于以往类型的性别形象是对传统形象设定的反叛与颠覆,而这一切都是与消费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当然,从现在看来,这种现象还只是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还远远没有融入主流的文化之中,而只是消费社会中用来提高媒介品牌的一种商业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还以油画视觉形象与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结合,展现着文本叙事中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凝视与反凝视活动。此外,小说对油画艺术媒介中色彩层次及明暗光影关系的呈现,丰富了原有文学文字叙事中的视觉审美体验,增强了小说叙事中对空间叙事结构的表达效果。最后,作品《美》以跨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了不同国家油画艺术的跨地域关系,对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延续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一话题,旨在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当代美国白人女性作家妮科尔·莫娜笔下的中国形象之"关系"."关系"既指中国人的家庭本位观又指中国的走后门现象.通过对莫娜笔下"关系"的探讨,发现这一形象不仅仅反映了一定的中国现实,更是莫娜言说自我、表达身份认同的工具,对中国人认识自我、发现社会问题和实现中美双方更好交流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10.
通过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梳理,我们认为"活法"具有方法论上的工具性意义,因此在关系社会下的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的比较研究过程中,可用"活法"证成非正式规范在中国关系社会中的现实价值,进而在法学科上具有本土性转向的现实和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进入大众传播媒介时代的今天 ,人们信任且依赖于大众传媒了解现实世界的物、人、事 ,却无形中获得了一种“缺席的真实”。换而言之 ,以电视、网络为典型代表的大众传媒在展现真实世界的同时 ,随意缩放、歪曲 ,甚至掩盖了真实 ,使大众处于一种缺席的或者说想像中的真实状态中而不自知。而这一切皆由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审美要求等多种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2.
论大众传媒对路遥小说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路遥小说的传播情况会发现:路遥小说的传播凭借了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及网络媒介,涵盖了所有的大众传媒,媒体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除厂媒介主动对路遥小说的传播之外,还在于路遥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路遥小说具有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被广泛而持久地阅读。  相似文献   

13.
公益广告因其独特的宣传方式服务于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观众的喜爱,它属于公益性质,体现的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媒体的特殊传播方式、制作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工艺广告都有明显的优势。如何将公益广告产业与动画短片相结合并利用融媒体技术进行迅速传播并且能获得显著的效果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尤卡·格罗瑙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用凡勃伦、西美尔和利奥塔等人的观点,论述了时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来临标志着时尚神话的降生,也标志着时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最终形成。他进而指出,作为大众文化重要部分的时尚是社会再生产和权力产生的关键机制,它具有阶级性和崇拜性、循环性和转瞬性、强制性和约束性、欺骗性和虚假性、创新性和破坏性等诸多特性。时尚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和经济现象具有自身独特的发生机制和运行模式,它依赖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借助于广告等大众媒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大而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mass media's capacity to create reality senes as the stimuli for rhetorical responses. Two categories of rhetorical activity are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1) that exacted by defects and problems in reality as it is created and shaped by media and (2) that exacted by sheer awareness on the part of the spokesmen and audiences that reality can be persuasively shaped, maintained, or altered by media. Each category of response poses special problems and dangers important to critics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s of rhetoric and media.  相似文献   

16.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分众化。只有在深层阅读和浅表阅读的相互包容中,才能构建批判性的当代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形成一个强大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在人类头顶笼罩一层传播文化膜。在这层传播文化膜造成的拟态真实中,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都必将进行大幅度的整合和建构,整个文学生态进而体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博物馆展示提供了快捷、有效的设计手段,也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具有真实性、多维性、科学性、艺术性以及经济性等特性。设计师运用造型、灯光、色彩、文字、背景音乐、电子媒体、虚拟现实系统等技术工具,改进传统的展示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可以通过设计师的创造性工作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国内有关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的流言传播、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问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物质载体,与现代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目前我国有关传播媒体与社会科学的论说相对较少,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严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音乐形式,其存在与发展都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