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正>读诗歌要注意分辨诗人之志与诗人之心。什么是诗人之志呢?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意思。而什么是诗人之心呢?就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些情通过诗人的遣词造句显现出来,需要我们仔细去诗中寻找,因为这些情有时候连诗人自己也未必能够察觉。  相似文献   

5.
张业清 《考试》2010,(11):1-1
诗人的称谓由诗和人两个字组成,表明诗人有常人的生活特征,但诗人又不同于我们,差别究竞在哪里呢,最近,诗人刘希全走了,才开始思考,诗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唱和的是诗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表示感激,用互赠诗词歌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唱和诗源于魏晋时期,一直发展到唐代最为昌盛,大量唱和诗都出自诗人与诗人、诗人和帝王、以及诗人与僧人之间,现如今大量学术成果表示,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赠送的唱和诗数量最多。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虽然和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唱和诗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在《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大量篇幅的诗人与僧人之间互赠的诗词歌赋,本文主要分析唐朝时期,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的特点以及缘由。  相似文献   

7.
《好同学》2002,(6)
国丰怡诗歇专页 这里不培养诗人,因为诗人就是诗人。 但诗人背负的竖琴,从这里吟唱着经过……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罗泳 《海外英语》2012,(15):182-183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湖畔派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雪莱,无论在政治观点还是诗歌理念上都大相径庭,这必然导致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该文试图以两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小诗中描绘的同一种花:紫罗兰为例,来看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以期探寻诗人们不同的诗歌理念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北宋末年诗人,因党派和学术关系差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宫廷诗人群体,一个是元祜后学诗人群体。宫廷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骄淫、奢靡、浮夸的气息;元祜后学诗人的创作则表现得内敛、冷寂,充满失望的情调;二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了末世诗人的颓废,是北宋末年诗人的主要和普遍的心态。同时,在酷烈的党禁中,元祜后学诗人虽流露出较强的畏祸心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湖畔派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雪莱,无论在政治观点还是诗歌理念上都大相径庭,这必然导致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该文试图以两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小诗中描绘的同一种花:紫罗兰为例,来看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以期探寻诗人们不同的诗歌理念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十大文豪,古希腊诗人荷马,意大利但丁,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印度作  相似文献   

14.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将诗人分为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并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叶嘉莹先生也曾在《大晏词的欣赏》中试着将诗人分为理性之诗人和纯情之诗人,说理性诗人的感情"似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觳皱千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上,受到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评价的诗人数不胜数。但象叶赛宁这样遭到如此强烈的荣辱对比的诗人,却不多见。有的时候,他被加上种种至高无上的桂冠,被誉为“最大的大师”,“真正伟大的民族诗人”,“唯一的真正的抒情诗人”,“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诗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普希金的  相似文献   

17.
诗五首     
我觉得中国诗坛还是有希望的。因为虽然有的老年诗人写不动了,有的中年诗人改写杂文了,有的青年诗人去写小说了,但还有更多的、更年轻的少年诗人在前赴后继,涌上诗坛。——剧作家沙叶新在诗歌被世人冷落的时候,出现这样年幼而有才华的小诗人,不能不使人对落寞的诗坛和诗歌的前景增添一些信心。——诗人赵丽宏  相似文献   

18.
丁素华 《教书育人》2009,(11):79-80
著名的诗人都有很多诗作,这些诗有的闻名天下,有的寂寂无名,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态时,普通人往往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9.
诗人之死     
黄梦菲 《文教资料》2014,(31):52-53
在世纪交替的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对“诗人之死”产生了过分的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超过诗歌的地步。对于诗人的自杀我们不需要过分推崇,但诗人自杀与一般人自杀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死究竟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却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编者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曾群体性地崛起于中国当代诗坛:“归来诗人”、“青年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女性诗歌诗人”、“城市诗歌诗人”、“新边塞诗歌诗人”……诗坛真可谓风起云涌,引领文学潮头。但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后,这一前呼后涌的文学大潮便沉寂了下来,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学女皇风光不再,再不象她在黄金时代那样引人瞩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两点:一是相当多的诗人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缩小到了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