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先解本文的标题。赵谦翔先生在《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了《“读写双赢”教学例话》。在文中,他宣称这种教学是什么“‘绿色’的训练”。阅读赵先生的文章后,不禁对“绿”色产生了疑问?它到底是什么色呢?“绿”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绿”色,“绿满窗前草不除”;其二为“乌黑”色,“须眉绿如画”。从“色”的本态上讲,不管“绿”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2.
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很多人一定会唱吧? 春天,到处是绿色,好像是“绿的世界”。 春天的天气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哭”就“哭”,说“笑”就“笑”。比如,昨天还晴空万里,今天却倾盆大雨。  相似文献   

3.
诗话两则     
《小学语文》2012,(4):36-36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相似文献   

4.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是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感觉就叫做“美”。  相似文献   

6.
自古德曼提出著名的“绿蓝(Grue)悖论”后,便激起了各种各样的“绿蓝”言说。仅就“绿蓝”谓词的语义,便有基于各种理解基础的不同解释。那么,究竟应如何理解“绿蓝”?事实上,对“绿蓝”本真语义的合理析定,不仅直接关乎到对“绿蓝悖论”的理解和解决,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德曼“绿蓝悖论”的最终旨趣的理解。同时,也会在间接意义上为我们正确解读“新归纳之谜”及其深层哲学内涵提供方式和路径上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竹之韵     
11月19日 星期六 是绿色的瀑布在此奔泻吗?是天边的绿云在此停留吗?是画家在此泼绿挥毫吗?哦,都不是,那是中国“四君子”之一的竹。  相似文献   

8.
文题实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的诗词中可以领略到无穷的“绿”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雅室的优美景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绘居所的美妙景色;“春风又绿江南岸”充满无限的意境美,让人欢心愉悦;“绿杨荫里白沙堤”宏大壮阔,引人遐思、向往……  相似文献   

9.
美是什么?“美是一滴甘露,它可以滋润你已干涸的心;美是一缕阳光,给你温暖,伴你成长;美是爱的无私奉献,付出爱,得到美。”这是对“美”多好的诠释呀!如果让“美”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也戴上“美”的光环,笔者相信,那一定会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而且这些“花朵”会让一切更“美”!因为他们是老师的骄傲,是家长的自豪!他们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由此看来,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有必要让语文课堂“美”上一把。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术”这个词,人们通常注意“美”而不注意这个“术”字。所谓“术”,通俗地说是指技能性活动,但它是一种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活动;与此同时,它还是指创造性思维与激情相碰撞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作品。好的美术作品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是指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高级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绿》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完整一体地把“绿”当作千娇百媚的美人来写,以情感的画笔,一层一层地点染出“绿”的不同凡响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12.
曾艳 《今日教育》2008,(12):54-55
作为一名曾教过五年语文的数学老师,曾经非常留念和羡慕语文老师丰富的拥有:能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殿堂里,具有人文背景的词句可以使孩子们创造出梦想的诗篇。而数学呢?也许很多数学老师自己都很难表述数学的“美”到底在哪里,除了“数”,就是“算式”,有“美”存在吗?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6.
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花,还是河旁堤岸的柳?是中秋之夜的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夕阳?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效乃一声山水绿”?是“四月南风大麦黄”,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但这些只不过是自然之美罢了。它们固然很美,但终究只能愉悦人的眼目。真正永恒的美,属于人。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有谁会对枯燥的事物感兴趣呢?把“美”和“趣”融入课堂,我开始有意识地实施我的计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识用结合 ,领会字意。(一)扩充词语1 学生齐读一句话 ,看红色的生字“美”。师 :句子中的“美”组成的词是什么?(美丽)2 你还能组哪些词?(可提示如下)(1)你和爸爸妈妈走在路上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容美发厅)(2)你听广播时 ,听到过这个“美”字吗?(南美洲、北美洲,美观、美丽……)(3)你在看电视时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国、美元……)(二)说句解意师 :以上问题太容易了。下面老师出个难点儿的问题。看谁最棒。(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四个片段)师 :谁能看着画面自己试着用“美”组词并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1,(2):48-48
“脸”与“面”明明就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可为什么我们要叫“洗脸”而不叫“洗面”;叫“洗面奶”而不叫“洗脸奶”?有时候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常会骂“不要脸”,但却不会说“不要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