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甫的题画诗是杜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世题画诗创作影响深远。从杜甫题画诗与唐代绘画史研究、杜甫题画诗的“首创”问题、杜甫题画诗艺术创作手法、杜甫题画诗美学思想、杜甫题画诗情感蕴含与杜甫题画诗和他人相关作品对比六方面梳理现当代学者对杜甫题画诗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杜甫题画诗对后世画家绘画与诗人题画诗创作的影响两个角度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的王辉斌教授《杜甫研究新探》一书,是其研究杜甫其人其诗的一份重要成果。王教授致力于杜甫研究已有20余年历史。20多年来,王教授先后撰写并发表了32篇有关杜甫的论文(包括1篇译文),年均1.6篇。如此长时间地关注杜甫,研究杜甫,并且发表如此多的"杜学"论文,这在当下杜甫研究的学者中是不多见的。通读《杜甫研究新探》,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杜甫近来很忙。中学课本里收录的蒋兆和先生所作《杜甫像》,被各种涂鸦后,上传网络,引发热议。某民间组织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胜枚举,为杜甫立传的学者也是数不胜数。仅建国以后,就有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散绎》、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掀的《杜甫评传》等。在前人著述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另辟蹊径,在杜甫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学者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莫砺锋的《杜甫评传》,恰恰从全新的角度对杜甫的经历、诗歌及思想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为杜甫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忠爱是杜甫精神的精髓。杜甫忠爱精神在南渡时期得以传承。安徽王之道可为例证。王之道和杜甫曾处于相似的历史境遇。王之道对待君主的情感,有同于杜甫对君主的忠爱之情。王之道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杜甫忠爱精神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论》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的专著。试从侧重杜甫诗歌内容的研究,独特地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的研究,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观点和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了解杜甫的诗歌,了解傅庚生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杜甫对禅宗智信慧取的接受以及杜诗受禅宗深层滋养的事实,仍然不乏可探讨之处。本文从杜甫涉佛诗作入手,考论杜甫僧伽交游状况,呈现杜甫游历佛地的精神状态,考索杜诗渗透的玄理禅意,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杜甫与禅宗的交涉。  相似文献   

9.
杜甫疏救房琯一事,乃杜甫“生平最大之事”。杜甫一生渴望能致君尧上,再淳风俗,而官居左拾遗,给了他接近权力中心,实现其平生志愿的机会。不幸的是,杜甫仅仅做了一年的左拾遗,就因疏救房琯一事失去了肃宗的信任,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断送了政治前途。宋代以下,人们因热爱杜甫的诗歌,敬重杜甫的人品,对杜甫疏救房琯一事极力肯定,认为是杜甫认真倔强、犯颜直谏、不与现实妥协的表现。甚至有人受乌及屋,认为房琯被贬是受人诬陷。我们认为:既然杜甫疏救房琯一事,关系到杜甫一生政治上的进退,很有必要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做一个详细地考察,从而加深对杜甫及其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杜甫入仕之路坎坷,疏救房琯失败,表明其实际政治能力不足。儒家“学而优则仕”为杜甫参政提供了社会基础,“致君尧舜”的儒家政治理想促使杜甫一生积极参政,从而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杜甫参政的失败,与盛唐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有关,而文学的浪漫与现实政治的冷峻功利的天然矛盾是杜甫参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杜甫的参政理想和政治理想代表着人类伟大而宝贵的良知。参政的经历乃至参政的失败,激发了杜甫文学创作的激情,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