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掘《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走出简单地把《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视为迷信故事的误区,可以发现《高僧传》中的僧人神异事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既有佛理依据,又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和道教传说关系紧密,对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僧传》中显现神通类的僧人神异事迹,记载的多是僧人因具足佛教神通而显现的特殊才能,其佛理依据是佛教"六神通说"。且《高僧传》中具足佛教神通的僧人所具备的异能与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仙传中仙人的奇才异能,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僧人为了弘传佛法,对之极为看重,大加利用,制作并宣扬一些佛教神异故事,以神异事迹征服人心,以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正确认识《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些外在因素,如刘义庆晚节崇佛,刘宋时对名士倾赏、推重的社会风气,僧人比附名士的传统,晋宋之际道教信仰的低落等,都可能影响到<世说新语>对佛、道栽入的失衡;但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僧人、道士各自的价值取向,即僧人凭借清谈、雅致与高门士人周旋,而道士凭借技术、操作向上层渗透,造成了这种偏差和分野.然而,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并非一两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世说新语>庞杂的记载倒真切地让后人看出当时佛、道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转变.这也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因史料欠缺而对晋宋间佛、道发展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汉末到东晋达官名士的言行、故事,并按照当时人物品评的习惯将这些片段故事分类。魏晋“士人言行”特别是士人所谓的“隽言逸行”构成了《世说新语》的几乎全部内容,书中所记一方面成为当时名士交往时的谈资;另一方面也成为某种标准,变成了士人仿效的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相似文献   

5.
王池琦 《文教资料》2011,(22):12-13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文学不断受其影响。在佛教与文学融合的众多文学现象中,僧人作词颇值得关注。佛理禅意词是僧人对词体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众多文士共同编撰,记载着汉末到魏晋时期名士言行的志人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的形象和当时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东晋名士戴逵作为研究对象,以《世说新语》中的记载为主,分析他身上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时代特征,得出魏晋士人以"名士"的形象出现,思想上有着儒道兼容、玄佛兼容以及崇尚闲游隐逸等特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明朝时期,钱谦益由于受当时讲佛谈禅的社会风气影响,少年时期就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在他广泛的交游之中,与佛道僧侣的交游则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此能够进一步了解钱谦益热衷于交往佛道僧人的原因,以及与佛道僧人交游对其佛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反映钱谦益与佛学相关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谈玄与般若互补,名士与高僧合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新转向。故在《世说新语》中可发明以下佛迹:第一,其引用书目中,有佛门典籍近三十种;第二,文人名士及帝王读经听经、出入佛寺、礼拜佛像、接交僧人,成为时髦;第三,津津乐道僧人的轶闻趣事。后两者合计多达七十余条。由此可见中印文化之互补,亦互相辉映。这个所谓自觉与哲学时代的缘起,当得力于其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专门记载魏晋名人的言行轶事,这些名士的言行引领时代潮流,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娱乐新闻的角度来看,其中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现代娱乐新闻特点。从不同角度探析了其娱乐性质,并针对名士失范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十三条记载了西晋诸名士的一次“洛水之戏”。辩析《世说新语》与《晋书》关于此事的不同记载,考证洛水之戏发生的时间与参与者,从而阐述洛水之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疫病肆虐,士人饱受折磨。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及南朝梁刘孝标的注解中,记载了不少名士与疾病的内容,诸如名士所患身体疾病的情况、名士的“省疾”活动、名士称疾与政治的险恶等等。《世说新语》及刘注中论及的疾病,与时代审美风尚、朝廷政治活动密切关联,既展现了魏晋名士简脱放诞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人情诈伪之下士人远离政治话语中心的价值选择,是我们解读中古文学与疾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对佛道二教的倾赏有所偏倚,道教潜在地表现为一种隐退之势,记载道士事迹及关于道教教义信仰活动的材料在<世说新语>中较少,这同魏晋道教的世俗化和佛教在两晋士人社会的兴盛及其对道教名相实理的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东汉后期,佛法东迁。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佛教思想进入东土后,首先得到了上层有教养文士的认同与肯定。在《世说新语》和《高僧传》中记载了诸多高僧与名士交往辩答的轶事。本文拟从这些轶事出发,来探讨魏晋之际士僧交往与融合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这些片言只语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名士风采及其生命存在样式。它以最简约生动的笔墨,刻画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精神,展现了魏晋士人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是晋人清谈总汇,所载东晋名僧支遁出现次数最多。支遁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与之交游的名士有谢安、王羲之、孙绰、王坦之等,思想复杂。名僧有竺法深、于法开等,学说各异。支遁的清谈活动,在庄学上立逍遥义,在般若学上创即色论,一方面使玄学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般若学的争鸣、佛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孟郊与佛理     
孟郊与佛理中唐佛教盛行,无论是清新玄远、隽永脱俗的僧人诗,还是佛教哲学中人生无常一切皆苦的理论,都给中唐诗人以深刻的影响。韩愈曾高度评价僧人诗云:“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送僧澄观》。李贺《赠陈商》:“楞伽堆案前,楚辞系时后。”孟郊更是潜...  相似文献   

18.
儒教血缘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重等级秩序的世俗伦理——政治传统,需融摄佛教“出家”以求涅檠的出世宗教文化,这在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方面都有体现。剖析清《刑案汇览》和《大清律例》中的涉佛案例和相关法律规定,可见其法律制度有两方面的体现了以儒摄佛:一是对僧人更强化儒家伦理之实行。僧人同俗人一样要服从法中之“礼”,并要服从合于“礼”之精神的法中之“戒”;二是防范僧徒冲击儒家政治、社会秩序。为切断佛教与民间宗教之间的联系,严防僧人传播“不经”思想,严防僧人结社。  相似文献   

19.
日本虽然与中国一样,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但佛教在日本的存在形态与中国颇有不同之处,进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这是值得注意的。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作为一名僧人撰写的小品名著,其中对佛僧也做了许多记录,颇有助于认知当时日本佛教僧人的生活样态与佛教文化氛围,并进一步了解作为僧侣的吉田兼好自身的思想状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陈晓容 《教学随笔》2016,(3):144-145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奇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里面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当时很多名士的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这一千多则的故事里,穿插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那就是儿童。魏晋时期的孩童有着其他时代所没有的特征,少了天真烂漫,多了聪慧沉稳以及在伦理德行方面超过成人的修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魏晋孩童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烙印。研究孩童的特征,追溯其教育根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世说新语》的相关篇章,着力分析魏晋孩童的多种特质,再结合当时的教育体制探讨其原因,从中深刻领会魏晋时期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