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从更广阔的人类学视野审视壮族当代小说,认为其语言关具体表现为:小说语言荡漾着壮乡歌声;其风格通俗简洁,以简单口语形象传达抽象深刻的道理;小说表述方式豁达自在,直述鲜明的民族情感和人生理想;语言节奏和谐优美:用壮族俗话、俚语传达壮族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王敦  陆斐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1-3,17
流域文学艺术的研究已经较早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但关于右江流域壮族文学艺术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目前尚少关注。右江流域的壮族在生产生活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学艺术,它们集中地展现了这一流域壮族民众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和个性特征,以及壮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也是当下壮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对这一民间审美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和阐扬,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学艺术,为“新理性”人文重建提供文化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壮族神话是壮族萌芽状态的审美艺术品,是壮族先民审美观念的艺术胚胎,有其独特的审美内涵。本文试图从神话形象的塑造、神话中所体现的善恶观念以及神话风格中所蕴含的幽默感三个方面来论述神话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在壮族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涉及到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建筑、民俗民风等多个体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代代壮族人民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序列,熏陶着一代代的壮族子孙,陶冶着他们的民族情感。近年来,笔者把壮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地区的中职道德教育课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出发,就壮族传统文化对广西中职  相似文献   

5.
壮族地区的歌舞文化非常浓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我国近年来提倡文化艺术保护和民族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壮族地区的民歌题材以及内容,能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歌的元素表达,在民歌发展中予以充分保护,才能够履行文化保护的意义和职责。壮族是继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其艺术文化浓厚,歌舞内容繁多,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保护对象,因此,应该从原生态民歌保护角度入手,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与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虽然是汉民族创造的皮黄戏曲剧种,但长期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区流动演出,其舞台语言、音乐、化妆"行头"、剧目内容等,自然融进了壮族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戏曲艺术,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研究邕剧与壮族历史文化元素交融的现象,可为振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广西壮锦色彩看现代服饰色彩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锦以浓艳、清新、优雅和对比强烈的施色手法,显示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壮族人民淳朴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壮族人民对壮锦色彩的处理手法,即"红配绿,看不俗",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以及热爱艺术的天赋,也表达了壮族人追求艺术、向往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广西壮锦服饰颜色的搭配艺术,为现代服饰色彩的构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对现代服装设计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帅元是活跃在新时期广西戏剧界的戏剧家。梅帅元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壮族文化,形成审美文化观。从早期的壮剧《羽人梦》到《印象·刘三姐》等实景舞台剧,梅帅元一直坚持用戏剧艺术表现其对壮族文化的审美化的思考。因此,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在文化观念、戏剧观念和处理艺术个性与文化权力机制之间关系等三个方面具有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红旗谱》与《白鹿原》分别是“文革”前的17年和新时期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它们体现了各自所代表时期小说创作遵循的审美规范和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从后者对前者在艺术上的超越可看到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出现这种历史性飞跃,既有时代发展的原因,又是作家艺术思维方式更新的结果;它说明只有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创作环境,广泛吸收中外作家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努力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当代小说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How to understand and argue for the nature and place of literary texts and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curriculum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the subject of much debate. While literature as traditionally conceptualised remains an important presence in much English curriculum, the notion of what ‘literature’ is, or what the category of ‘literary’ texts and cultural forms might encompass, in a context where literacy is understood as multimodal and English and literacy curriculum addresses multimodal literacies accordingly, is less clear.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areas with respect to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digital age: first, issues surrounding the ways in which 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envisage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and second,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to print-based conception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within English by significantly broader conceptualisations of literature encompassing a range of aesthetic multimodal texts and forms. The kinds of insights,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s generated through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literary and aesthetic texts in English, it is argued, are now needed more than ever. However, as literary experience becomes increasingly transmodal, how English seeks to manage media shift to encompass both print and digital forms remains a challenging issue.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林琳 《科教导刊》2021,(1):16-17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时期,美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开设文学类课程的形式,教授大学生相关知识,赏析文学作品,对生动的美的形象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意境美,是联系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注重贯穿意境美这一元素极为重要。这对于解决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教学中的困境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通过探讨意境美的教学方法,实现美育的目标,并且在古今文学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古代文学教学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到现当代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表现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涵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审美阐释,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精神文明、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当代文化是审美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必然进一步加强审美教育,进一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但在现行教育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大学校园中很多学生以丑陋为美、以怪异为美、以享乐为美,片面理解美的内涵,这就要求作为美育施教者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美育也是职业院校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方针的必要行动。基于对高职院校美育意义及内容的阐述,深入分析职业院校美育实施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师资和教材问题、过程监管与评价问题及解决方案,具体提出职业院校可以从“优化美育环境、开设美育课程、举办美育社团、开展美育活动”等四个方面加强实施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转型,文化也随之转型,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由开放的当代文化模式。伴随着文化转型,当代审美文化活动也出现了新变,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二元对立不同的审美范式,在此,私人审美得以凸显,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社会政治关怀,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当代文学创作也因着这种文化转型和审美新变而疏远以往的宏大叙事、国家政治关切,而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私人体验,从而构建起人们的私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文基本知识,或者是了解文学常识,而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具有审美心理,在教学中融入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