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最好做到精批细改,似乎精批细改的教师是好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就是一篇达到教学要求的作文。是不是真如此呢?我觉得也未必,因为精批细改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的话,那也是达不到作文批改的目的的。况且,每篇作文的批改都由教师包办代替,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水平。  相似文献   

2.
《海南教育》2013,(8):48-49
<正>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少年来,学生作文教师改,被公认为是作文教学中天经地义的事,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作文批改也成了语文老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负担。传统的作文批改,教师文批、面批,精批细改,课堂讲评,耗时费力;学生周周写,天天练,成效不高,每每发作文本时,学生只  相似文献   

3.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伤脑筋的事。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看后头的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往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摘自《吕叔湘先生论语文教育》)为何会  相似文献   

4.
马丽 《内蒙古教育》2009,(23):62-63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认真审视传统作文批改方法的得失,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述:“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述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打破精批细改很不容易……于是老师只好永远做这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温静 《现代语文》2011,(7):120-122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然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在这个环节做不好,花了大量时间、费了无数精力精批细改,结果学生往往只看个分数就把作文本关掉了,至于老师作的旁批、写的评语,  相似文献   

6.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陈旧而难解的话题,它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而又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切实际,不顾效果地要求“精批细改”,实在累苦了教师,而真正能做到“精批细改”的又有几人?重温叶圣陶先生“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等有关作文批改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正一提到作文的批改,大多数老师都会皱眉头,感叹一声:"累。"一是批改作文时间长,二是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看一眼便扔在了一旁,下一次作文老毛病照犯,感觉做了无用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批改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呢?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也做了一点儿尝试,下面我就和大家谈一谈自己在作文批改中的几点做法一是作文批改方式多样化(1)"精批细改"不能少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是"精批细改"。这方式确实能使学生受启发、得教益。它应该是评改作文的根本,不能摒  相似文献   

8.
郭宏谚 《甘肃教育》2020,(4):113-113
"精批细改"是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形成的习惯与原则,效果如何?细细思量,有其弊端。首先,"精批细改"使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其次,"精批细改"好似注入式教学。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文"标准"去框定学生的作文,这样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让学生作文过于"符合"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而不一定能写出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后,"精批细改"的工作效率低。  相似文献   

9.
<正>诚然,"精批细改"是中国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传统"在课改的今天大有质疑讨论的必要。一、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作文的批改问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一般说来,作文批改的方式有三大类型:老师批改、学生批改、师生共改。一、老师批改此种类型有四种方法:1.全批全改。全批全改是老师改作文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具体毫无遗漏的精批细改,有眉批、旁批、总批(评语)、得分,且有一套系统的为学生所理解的圈点批注符号。这是老师最投入、最费力的一种批改方法。好处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了解学生作文心理的每一个细节,给学生的指导也最深刻、最具体、最全面。缺点是老师的精力有限,长此以往,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1.
黄永红  刘雪梅 《辅导员》2009,(13):82-82
批改作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辛辛苦苦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过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并不领情,粗略看看分数,合上本子就完事,很少有学生能去领会、揣摩和修改。教师的“精批细改”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本学期,我们尝试让学生互改作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归纳一下,笔者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互改作文的。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批改,并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作文批改的诸多方法,如精批法、细批法、略批法;全批法、抽批法、轮批法;自批法;教师批,学生改;互批互改;面批面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传统的精批细改的作文批改形式,只强调教师的详批详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相悖的。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强调语文教师要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师最头痛的工作莫过于批改作文了.许多语文教师为了使作文批改发挥真正作用,已将精批细改、独批独改、“越俎代庖”转变为学生自己动手、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可是由于种种缘故.改革刚起步。便举步维艰,只好叹息作罢。可是.实践表明.原来那种以教师独自批改为中心的方式陈旧僵化.投入多.收效少。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讲评和修改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教师愁作文,学生怕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一直还在困扰着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现代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全批全改,精批精改却受到了冲击,教师辛辛苦苦精批细改后,学生不一定看批改后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正>针对作文批改现状:由老师一人改花费不少心血,精批细改的作文发下去,学生只看等级,很少关心老师批改的内容,这样,老师的批改成了收效甚微的劳动。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其实,修改文章的过程也是练习写作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修改,实施以读促改,进行"导改、自改、互改、悟改"四步系列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不失为  相似文献   

17.
钱文河 《甘肃教育》2005,(10):20-20
作文的批改是一个大难题,不少老师受传统影响,至今仍沿用“精批细改”的老做法。然而作文发下后,学生只是粗略浏览一下得分和评语便将其束之高阁,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这种被动局面呢?近年来,我尝试了“互动批改法”,即在作文批改中让学生唱“主角”,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配合,对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很有益。其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最繁重、最头痛的一项工作,特别是逐篇的精批细改,如果按每节课评改6—8篇作文的速度,也要近30个课时,费时、费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试行多层级交互开放式作文评改法,兼作文指导与批改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具体步骤和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可它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就是全批全改。由于学生增多,作文批改量加大,结果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即使老师精批细改、呕心沥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可是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对当时作文的印象已经淡薄了,多数学生连看都不看,更不认真仔细地研究,教师再进行评讲,劳而无功。这种由教师单向作精批细改的传统方式,收效低微,还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呢?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作文教改实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改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面面俱到,既对学生作文中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进行细致的评,也不忘记修改诸如用错标点符号、誊写格式有误等。实践证明这种保姆式的细批细改的批改方法并不能实现教师批和学生改的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批改的效果也就大大打了折扣。我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