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生代散文是指活跃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批中国老年散文作家在人生暮年创作的散文。这些散文展示出作者所独有的洒脱与超越。对现代主义手法的引入,使他们的散文在关注人生与社会的题材上更加灵活和深刻。无论在文化人格架构方面还是艺术特质方面,都是后来者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他们在十七年期间创作的散文相当程度上体现着那个阶段的散文风貌。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十七年散文艺术缺陷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和散文的双重结构的角度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进行分析,以找出十七年散文在艺术方面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繁富和文化的逐渐发达,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当代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价值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困惑走向比较,并最终选择回归以及试图超越自我,这是他们精神"寻根"的痛苦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是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文化建构中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除旧布新的五四时代 ,各种思潮纷涌而至。五四白话散文的潮流虽稍迟于新诗 ,却显示了逼人的光彩和锋芒。五四散文作家对自己创作个性的发现 ,散文作品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 ,无疑是五四散文的重要突破口。在五四文化统一战线之内 ,源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散文作家队伍 ,不断地分化、组合 ,产生出鲁迅这样的散文巨匠以及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傅斯年诸散文名家 ,他们集中体现了五四散文不同流派作家的思想、艺术特色 ,共同谱写五四散文创作灿烂的星空。  相似文献   

5.
马华新生代散文作家成为90年代以来马华文坛的一股重要的新势力,他们的创作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审美品格与语言、文体的全方位创新,代表了马华散文新的高度.同时由于与报纸副刊的依存度高,马华散文又呈现出消费时代文化消费的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它的移民性质,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分析了海南地域文化对海南乡土散文创作的影响及乡土散文中地域文化体现,从而说明了海南乡土散文创作与海南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魏清潮的散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和当下散文作家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体现了当代文学创作必须为地方文化、经济服务的时代责任和时代要求,为文学界带来了地域文化散文这种新的散文样式,也为潮汕及其他地区的作家们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经验或道路。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和余秋雨,一个是台湾教授,一个是大陆学者,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满腔的热枕和深厚的底蕴,在各自的散文创作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不俗的业绩,恰如文坛的双子星座,遥相闪烁,熠熠生辉。然而,由于个体风格特点所使,两人在散文创作中艺术构思方面也有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王充闾本世纪初的散文创作体现出对文化与人性的双重批判。他分析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揭示了人性中追逐名利、言而无信、嫉妒等恶劣的一面,表现出独立的思想情怀和文化信念。这也是他本世纪初的散文创作区别于上个世纪散文创作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读者不仅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而且作为历史性存在他也是对文学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是通过四种主要形态得以实现。从对这四种形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接受中读者的二度创造对整个文学活动具有积极而巨大的建构作用。所以,欲论及作家文学创造推陈出新的根源,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二度创造入手应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泰华文学是泰国的华侨华人用汉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虽然泰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和我国的华侨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泰华作家坚持以汉语创作的姿态,却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身份的建构.因此,泰华作家在不同时期与祖籍国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还乡,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身份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13.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文学创作论,内容涉及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原则、创作过程等方面。贺拉斯的文学创作论,对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推进文学创作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美新移民的华文网络文学写作,在多重边缘的境地中生存并别具特色地繁荣发展。论文以北美新移民作家少君连续十年的《人生自白》百篇网络小说创作为例,研究北美新移民华文网络文学融汇各种因素和影响,最终形成"精英姿态的大众写作"的新范式。这种在消费社会中既能坚持精英质地又能拥有大众读者的写作范式,补充了当代华文文学一些重要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法则,对于我们思考我国当代文学在中国消费社会中有品格地生存和有质量地繁荣具有启发意义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早期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五彩缤纷,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很高水平,评述她们的文章,领略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她们的审美理念,有益于加深时生活的认识和繁荣新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在其创作的众多体裁中,前奏曲这一重要体裁形式在其毕生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其代表作《a小调前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阐释与音乐本体的分析采展现其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为探究其音乐作品中戏剧性因素的最初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偏好的先锋作家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视野的拓展,他们的创作心理也经历了一个从充满激情,到遭遇困惑,再到不断反思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在分析这一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艺术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有着一些相似的创作动机和意图,形成了女性与自我、女性与爱情、女性与社会女性与命运等较为固定的创作母题,并附丽了中国化的浓重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