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蒲殿俊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蒲殿俊字伯英(亦作沚庵),笔名止水,1875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他早年参加宋育仁等人创办的“蜀学会”,接受维新思想熏陶;1904年留学日本,进东京梅津政法大学学习政法,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受康、梁影响,形成立宪思想。辛亥革命时期,蒲殿俊是四川立宪派的主要代表。1909年,他“因久有文名,又复通晓新政,为川人所推崇”,被选为四川省咨议局议长;1911年6月,被推举为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成为蓬勃兴起的四川保路运动的  相似文献   

2.
罗纶领衔制订的《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代表了绅商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人们失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谋划、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使保路运动在四川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下去,对全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川汉铁路特别股东会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时期,四川立宪派人既首倡成立了遍及全川的四川保路同志会,又成功地发起并召开了川汉铁路总公司特别股东会。有关四川保路运动的论著大多瞩目于保路同志会,而缺乏对特别股东会的系统研究。纵观四川保路运动的全过程,特别股东会是继保路同志会之后,四川立宪派人士筹划并实施激进保路方略的重要阵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亚于保路同志会。本文拟对特别股东会的沿革、性质、与保路同志会的异同、历史作用等略陈管见,期能有助于对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宣布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政策之后,四川咨议局议员积极发动和组织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前期筹备活动;但由于四川咨议局议员热衷于宪政改革,其政治改良倾向的局限性导致咨议局没能始终站在四川人民政治经济利益上与清政府开展彻底的革命斗争,未能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坚强领导;但四川咨议局议员仍然为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持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1911年11月27日,四川成都发生了一件颇带戏剧性的事变——清督赵尔半,这个恶名昭著的“屠户”,镇压四川保路运动的刽子手,居然向全国宣告:“以四川全省事务,暂交四川咨议局议长蒲殿俊,设法自治。先求救急定乱之方,徐图良善共和政治。尔丰部署军放就绪,即行遵旨出关。”于是,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了,满清王朝在四川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以赵尔丰下台为标志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6.
同盟会、哥老会加入保路同志会,使保路同志会成为各阶层人士大联合的组织。四川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发展成席卷全川的罢市、罢课风潮和抗粮抗捐的行动,表明革命形势已酝酿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罗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是1911年由四川保路同志会创办的会刊.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以六百万英镑的借款将川汉,粤汉铁路变相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引起川、鄂、粤等省人民激烈反对.6年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随即由立宪派人士罗纶、邓孝可等筹办《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6月26日,《报告》第一号出版,共印了三千张.其后,每天出一号;7月22日后,因纸张匮乏,改为逢双日出版.但发行量不断增加,7月中旬已增至一万五千份,最多时达五、六万份,行销省内各地〔注〕.到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了保路同志会负责人,将《报告》连同立宪派所办的其他报刊一并封闭.  相似文献   

8.
1909年成立的陕西咨议局是准议会机构,虽然只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它是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对清末陕西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从陕西咨议局的筹办、成立、议员、议案等要素来分析陕西咨议局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蒲殿俊是保路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精湛的书法艺术一直为其政治声名所掩。蒲殿俊的书法艺术以赵孟颧、董其昌为基,融入北碑刚劲的笔姿,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流美劲健、朴拙雅致的书法风格,在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群体中独树一帜,影响深广。对于蒲殿俊书法艺术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事情,他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蒲殿俊这一历史人物以及全面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四川地域性书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研究蒲殿俊的书法艺术,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赵孟颧起到了积极的桥粱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蒲殿俊留学日本期同就十分关注川汉铁路。他不仅积极推进募集股金,而且首倡川汉铁路商办。他与留日学生的举措广泛动员了群众,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蒲殿俊留学日本期间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这为他以后领导保路运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武汉出版社推出了史学界企盼已久的大型工具书——《辛亥革命辞典》。这部关于辛亥革命的专业辞典,立意精当,搜罗宏富,实为研究者案头所必备。该辞典所收条目达3千有余,出现些须纰漏,自属难免。更因该书在国内外影响极大,错讹之处,当予修正。今不揣冒昧,就其中“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一则条目的几点失误,略陈管见,并就教于方家。一、该条目认为,《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已知发行三十六号,记至8月18日事止”。笔者十年前所撰《川汉铁路与四川立宪派》一文,曾经引用《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以下简  相似文献   

12.
“破约保路”这一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内涵的口号,是四川保路同志会的宗旨。领导运动的四川立宪派人为何提出这一口号并将其作为保路运动的宗旨?这个宗旨是怎样贯彻实施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就上述论题略陈管见,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取消铁路商办和官督商办。湘、鄂、川、粤各省人民纷起反抗。8月初,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邀请歌老会首领在四川资州密议,决定建立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8月下旬,四川保路同志会号召罢市、罢课、抗粮、抗捐。  相似文献   

14.
近代湖南教育发端于甲午战后,清末新政时期在官绅合力推动下有了快速的发展。1909年成立的湖南咨议局把发展教育当作推行宪政、强国兴邦的根本大计。在第一届年会上通过了4个有关教育的议案,涉及到教育机构的整顿、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学堂的创立和改良、教育经费筹措等各个方面。湖南咨议局虽然只存在短短两年,但它在湖南近代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载泽在辛亥年干路国有风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与盛宣怀谋划干路国有,授意石长信上折,在未经资政院、咨议局和内阁参与的情况下,迅速促动朝廷定为政策。在制定收路办法时,载泽偏信盛宣怀,对四省采取区别对待,加剧了川省反抗情绪。保路风潮发生后,他力主强硬对待,极力争取载沣的强硬态度,与主张和缓办理的总协理大臣频起争执。载泽为弹压保路风潮,力保岑春煊出山,而岑仍主张安抚,令其大失所望。载泽坚称保路风潮的根源不在于干路国有政策,忽视了危如累卵之际民心的影响力,终至局面失控。  相似文献   

16.
会议厅是行省衙门的制度设计遭到督抚群体抵制之后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督抚群体对于设立会议厅,开始的时候并不积极,在《各省官制通则》公布后的两年中,只有一省设立,其他省份均在观望。但到了1909年咨议局第一届常会召开之前,有几个督抚设立了会议厅。文献显示,其设立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即将设立的咨议局。到了1910年,以前没有设立会议厅的许多省,也变得热衷此事了。此中的原因,就在于在咨议局第一届常会上,咨议局对督抚的大权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民权的壮大对其权势的威胁,而内阁侍读学士吴士鉴猛烈攻击咨议局,并建议设立会议厅作为与咨议局对立的机关,更促使督抚们为了抗衡民权而设立会议厅。  相似文献   

17.
清末咨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咨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咨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咨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如何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蒲殿俊是四川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08年。其特点是由旧式文人转变为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形成立宪思想,为他以后在四川的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时期,从1909年到1911年。其特点是,正式登上四川政治舞台,积极从事立宪活动,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出任大汉四川军政府第一任都督,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这是蒲殿俊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第三个时期,从“成都兵变”到他去世。其特点是,他虽然脱离了政治斗争的前沿阵地,但并没有放弃救国救民的理想,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活跃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本文限于篇幅,主要论及他第二个时期的活动,即蒲殿俊与四川辛亥革命。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9.
1909年成立的湖南咨议局是近代湖南第一个民选参政议政机构,虽存在诸多局限,但在实际组织与运作过程中对湖南的近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乃国家兴盛之根本,而基础教育又是教育的根本。湖南咨议局与湖南地方官员对基础教育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在第一届年会中双方就湖南的初等基础教育进行讨论协商,最后形成议决简易小学普及办法并筹经费案。官绅双方对初等基础教育都投入极大热情,分歧矛盾与共同利益交织在一起,通过此案可以管窥清末新政、特别是咨议局时期湖南基础教育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之际,各省咨议局应运而生。河南咨议局在抚署官员的筹办和各地绅民的配合下,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1909年到1911年短短两年中,经过前期的设立筹办处,选举咨议局议员,到正式开会,讨论各方议案。中间又发起了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最后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散。作为近代河南的民主尝试,这一小步的作用不能小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