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雅在男人身上体现叫绅士.在女人身上体现就叫高贵。哪怕我长的不漂亮,但举止一定要优雅,就像一朵洁白的野菊花.慢慢盛开,典雅清新。  相似文献   

2.
孙君飞 《出版参考》2010,(12):42-42
我曾经认为优雅是一种仪表,所以我花费了不少钱,在自己身上贴上时尚的标签。可是始终有人议论我肤浅和浮躁,我知道这绝不是优雅。  相似文献   

3.
翻翻白已被军内外人小报刊采编的32篇稿件,回顾那段走过的新闻路,其间的苦辣足以淹没眼前这收获的喜悦。一年前,部队一位首长鼓励我走新闻成才之路。我知道,这条曲折的路不好走,需要耐寂寞,需要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我还是充满信心地上路厂。从此,我交加注意观察军营牛活,笔个停地写。节假日因,找把自己关在屋内独白享受爬格子的寂寞。总之,我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车都泡了进去。写了誊,誊厂投,新闻底稿堆/一大像,邮票贴了近日jL,可报纸回L就是寻不到自己的名字。屡投屡不中的痛苦,无时木在折磨着自己。此时,假如有人为我…  相似文献   

4.
网络那端的杀手传来一道选择题,以便让我测试了解自己的调情指数。做过之后很汗颜,本人基本属于“调情白痴”。杀手恶狠狠地讽刺我一顿后又电邮过来,主题是“优雅调情课堂”,并反复交代要像学习文件精神一样深刻领悟。  相似文献   

5.
还书台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馆实际情况,对还书台服务的内容、特点、方式及其重要性等加以分析,阐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优雅的语言谈吐、优良的服务技能是做好还书台服务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优雅在男人身上体现叫绅士,在女人身上体现就叫高贵.哪怕我长的不漂亮,但举止一定要优雅,就像一朵洁白的野菊花,慢慢盛开,典雅清新.  相似文献   

7.
刚写稿的日子,屡写屡不中,弹弹虚发,报上没名,有人称我“常败将军”。我当时认为新闻这口“井”不好“挖”,难出“水”。正当我准备心血付之东流,草草收兵时,一名新闻干部告诉我:“当你没挖出‘水’时,最好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地舍弃。也许这时你正站在成功的门槛外。”我像被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我发誓:挖“井”见“水流”。  相似文献   

8.
扬帆 《编辑之友》1997,(5):50-51
1991年我写了本书《庄子的人生哲学》,相继便有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问世。关于这本书的反应从发行数字上可见端倪,在武汉一个下午就批销了两万册。其意义也许是多屡面的,但有一点明确,它肯定了我在文本上的努力:直接和庄子对话,或者说我只用庄子的眼光,用我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解读庄子,亦解读人生,并呈现一种人生哲学,且用散文,甚至诗的语言去写。  相似文献   

9.
我从去年开始写稿,一年多来共写消息,通讯60余篇,内容有写农村的,社会的,学校的,给省报、和本地区报纸、电台都投寄过,但都没有被采用。请问,屡写不中究竟是啥原因呢?还有,基层通讯员写新闻稿都要盖章吗?  相似文献   

10.
时常觉得生活中少了某种东西。少了什么呢? 当我看到前不久去世的孙道临照片的时候,这才恍然大悟:优雅!少了优雅!孙道临出身于京师书香门第.就读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学识和修养自是水到渠成。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他具有坚定的艺术操守和自尊.优雅只是这些骨子里的因素的一种自然流露。惟其如此.方能英俊而无奶油之气.潇洒而无轻薄之态.  相似文献   

11.
在第17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人民日报社教科部青年记赵亚辉以第三高票当选,成为近三年来新闻战线第一位获此荣誉。“不畏艰险,屡经生死考验完成重大和突发事件现场报道”是评委会对他的评价,也是我与他共事多年的突出感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女人三十     
经常会有青春少女做膜拜状(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装),对着我说一些"女人只有上了一点年纪(我呸!)才从容才优雅"之类的话。讨厌的是,我每次还得暗藏起心中的不安和惶恐,装出一副真的从容真的优雅的样子——更有时候还要做一下人生导师给一些箴言。倘若不是非要正能量不可的人和场合,我会说几句真话。就好比说:"唉~女人,一过三十,就……就不行了。"工作苦海无  相似文献   

13.
奥运报道话短长第九届国际体育记者研讨会侧记薛寿元997年5月下旬,第九届国际体育记者研讨会在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举行。做为中国体育记者协会的代表,我参加了这一届研讨会。(一)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座落在离奥林匹克古奥运遗址不远的一个风景优雅的山凹里,是希腊...  相似文献   

14.
我成了“探险记者”强荧作者简介:强荧,1957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记者生涯。现为新民晚报特稿采编室负责人。10年寒窗,先后完成机械、中文、新闻等学业,现研修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班。已发表数百万字新闻作品,屡获上海市和全国好新闻奖。已出版4本...  相似文献   

15.
我非常高兴和《报林》的读者说几句话,我和读者们一样,喜欢坐火车和旅行,因为坐火车是种非常优雅的旅行方式。我一直认为火车是一个带有魔法的、美丽的交通工具,通过火车我们能够到达一个魔幻般的美丽之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战士报道员,从事报道工作已3年多,虽然不知道报社门朝哪,却在各类报刊_t发表了200多篇稿件。细细想来,我与编辑一不熟悉,二无关系,能上这么多稿件,我看秘诀就在于:下功夫提高稿件质量。初写报道时,我稿件写了不少,就是屡投不中,因此曾经埋怨过报社没熟人。当我的想法被团政治处主任马运成知道后,他帮我分析稿件见不了报的原因,启发我要在提高稿件质量_b下功夫。听了马主任的话,我再看那些底稿,确实高报上的作品还有段差距。此后,我一边练习写稿一边加强新闻理论学习,每天还专门利用一个小时研究报纸版面,学习别…  相似文献   

17.
“文人讨债”析郭振亚《羊城晚报》上3月12日载有一篇题为《稿酬屡索不到状告<华商时报>)的文章,读后使人感慨万端。蒋峰先生近一年内在《华商时报》上发表文章22篇,计两万余字,多次登门索要稿酬,分文未得,只好对簿公堂,要讨个“说法”。我佩服蒋峰先生的勇...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10年前刚开始给报社写稿时,稿件屡投不中就埋怨编辑不识货或没有熟人等等。担任新闻干事以后,我认真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把好质量关,上稿就不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大凡写稿的人,都想发表。然而,又并非所有的稿 件都能发表。因为,写稿和发表需要作者和媒体的双向选择。而在这双向选择中,一般说来,写稿人要服从于媒体的需求。从这些年的写稿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特点,在新字上做文章。 我从1981年16岁时开始业余写作,起初曾屡投不第,但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爬滚打,在各媒体编辑老师的教导下,至今已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各类文章上千篇,其中仅在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的就有十几篇,有的还获了奖。由此,我成为新华社等一些媒体的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 我在写稿中,主要注意抓…  相似文献   

20.
阿昆 《北京档案》2006,(10):41-41
上期本栏集中编了来稿中有关尘封档案屡被发现的事例,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最终目的仍在于探讨尘封馆藏因何屡被发现的原因,进而找出“发现”的规律,并对“发现”这一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当然,何为“正确”,见仁见智,不会有完全一致的结论。[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