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历史让泰东书局与创造社产生了合作的契合点。创造社借力泰东书局在新文坛上夺得了文学话语权,泰东书局依托创造社几个刊物和“丛书”获得了生机。但各自的价值标准又让双方分道扬镰。  相似文献   

2.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初,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它为中国现代文坛增添了光辉,给中国文学增加了宝藏。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现代文学要是没有创造社出现,那将会逊色得多,至少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会有很大的空白。创造社是在饱吸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后破土的,它的身上,有鲜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特色,那就是自然主义、“私小说”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使得创造社的早期作家们纷纷写出了不少风格与之相同的小说。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震撼作用。那么,产  相似文献   

4.
作为创造社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成仿吾的批评风格在整体上秉承了该社浪漫感伤的美学特征,基于批评思想体系、批评身份和气质风度、以及所置身的批评语境等原因,其批评以感伤、夸饰为情感底色,呈现出自我表现、情感放纵以及意气用事等特征,因而未能很好地践行他本人所倡导的"超越的"而兼"建设的"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为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客居的身份初登文坛,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如此边缘化的处境,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谋略,笔者探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共同显露出的以名人效应、依附报刊取得阵地和策略化文学论争的手段由边缘向中心动态移动的形态,阐释了"子辈"社团对"父辈"社团的超越以取得文坛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7.
周全平是创造社的"小伙计",在文学史册上也几近被埋没,但不能否定,周全平的确是一个用特殊创作方式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他经历坎坷,起初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后被排挤,加入左翼,最后落寞于文坛。他的小说风格不同于创造社的其他成员,很少有浪漫感伤的情绪,更多的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残酷现实的揭露,同时以时间编码来阐释生命在历史变幻中的厚重感,以此来关照人的生存状态和对命运的抗争。  相似文献   

8.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48-156
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9.
吕俊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147-153
本文分析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及它们同翻译批评的关系,指出它们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与对翻译批评的误导。作者主张用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来看待文本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并指出翻译批评学的理论也应建立在这种文本观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坚定的文化启蒙者和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译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鲁迅文学"走出去"及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本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英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其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1.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较系统而又深刻地论述了翻译批评,为现代翻译批评确立了较为科学、公正而又客观的批评传统。其深刻的思想与精辟的见解虽然没有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来进行透彻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但无论是就其观点的独到而言,还是就其论述的全面来说,都是我国翻译批评史上重大的理论建树,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的翻译批评工作,建立新世纪翻译批评体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创造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声势和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穆木天、陶晶孙、徐祖正、何畏等组成。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可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造社的活动主要在文学方面。他们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  相似文献   

14.
创造社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却明显具有现代主义都市性这一美学特征,特别是该流派呈现的"新感觉"特色,这表明创造社与新感觉派之间存在明显的前后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起,白话文学和翻译文学开始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主流与代表,创造社则是对五四文学的重要补充,这两个社团的文学观与翻译观以及二者间有关文学与翻译的种种论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的翻译家郑振铎一生对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的译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构建提出了独到的、颇具生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郑伯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左联冶领导人之一.他在文学、戏剧、电影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和批评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从文学史著述和研究论文两个方面阐述郑伯奇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肯定郑伯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并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翻译领域仍然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翻译批评进一步深化其理论化与系统化研究。《翻译批评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从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核心问题出发,结合新的历史语境下翻译与翻译批评的现状,力求探寻翻译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建设性意义,为新时期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7,(1):56-59
后期创造社以《文化批判》为平台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并与鲁迅等人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通过夺得象征资本、借用权力资本等策略,后期创造社在论争中实现了重新划分文学场域的愿望,并巩固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文化批判》对左翼文艺理论和作品的译介,在为其树立革命文学旗帜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左翼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翻译批评话语的自治性与建设性有赖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翻译批评实践亦需要在明晰理论的引导下促进翻译及批评价值的实现。本文重点关注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在现代诠释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建构,探析其跨学科研究的路径选择及方法论探讨中的创造性阐发与转化,以期为当下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