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伟 《语文知识》2006,(3):25-25
美人张九龄《感遇二首》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崔莺莺)的故事为由头,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3.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御)“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唐.顾况《悲砌)“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六韬·文伐》)“贾母又道:‘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胚子?你还不知足?’”  相似文献   

4.
咏棋诗例说     
唐代诗人张籍写有许多描写弈棋的诗,他在《美人宫棋》中写道:“红灯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宫中美人下棋的场景和动作着实让人称羡。  相似文献   

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 ,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 ,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 ,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 (崔莺莺 )的故事为由头 ,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7.
闲话桃花江     
我听得人家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30年代,湖南籍音乐家黎锦晖写下这首广为传唱的《桃花江》。《桃花江》由影星王人美、黎莉莉首唱,后由“桃花太子”严华与“金嗓子”周璇合唱,风靡一时。这是一首咏叹“美人窝”的歌。“美人窝”在何处?《中国名  相似文献   

8.
刘建龙 《语文知识》2006,(12):36-36
此诗以“戏赠”为名,在调侃性的赞美中隐寓着微微的嘲讽。头两句明写美人靓丽夺目、艳“映楚云”的美貌,实际上是运用春秋笔法借“桃花”写出她的轻薄。后两句化用《陌上桑》的故事,将她与秦罗敷相比较:秦罗敷夸耀“东方”的丈夫.严辞拒绝了使君的调戏;美人虽有罗敷的美貌,却因“漫学”而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使君的玩物。  相似文献   

9.
自古至今,对题名为司马相如的《美人赋》,聚讼不已。本文试图由小及大,借助对赋中之“金鉔”以及与之相关人物丁缓的探索,进而考察《美人赋》的流传,从而,考定司马相如《美人赋》的真伪,考定其《美人赋》产生的大致时代。  相似文献   

10.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1.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12.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2):153-154
一、问题的提出:“望”仅指“瞻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苏轼《赤壁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文对最后一句解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笔者以为,对“美人”一词的注解即兼顾到了表面的含义(指所思慕的人),又涉及到了深层次的含义(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但对于“望”字的解释尚显表面,没有深层挖掘,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在《感遇》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学生即使犹如草木也是有其独立之人格、个体之情感、自由之思想,教师是很难改变的,何况我们还说不上是“美人”,可以做的就是恰当地引导。  相似文献   

14.
《美人何处》是—本散文集,书名来自崔护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15.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16.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孙长江  冯岩 《学子》2009,(12):45-46
读清代张潮的《幽梦影》,总有着别样的感受。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余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他到底为了什么来讲这番话的,我是不管的;但我读出来的却是我们的考场作文里是必须要有“花月美人”“翰墨棋酒”。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课本注解说:“东家,泛指邻近人家。”其实不然。“东家”一词,原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在这篇赋中确实是特指邻近人家,但后来随着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广为流传,“东家”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泛指专出美女的地方。如吴均《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王筠《春游诗》:“物色相煎汤,微步出东家;既同翡翠翼,复如桃李花。”梁鍠《观王美人海图障子》:“宋玉东家女,常怀物外多。”徐悱的妻子刘令娴《答外诗二首》:“东家挺奇丽,南倒擅容辉。”李白《轻薄篇》:“洛阳美少年,朝日正开霞。扬鞭还却望,春色满东家。”  相似文献   

19.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该如何理解?人教社新课标教材第二册32页注释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教师教学用书(2)》88页先肯定:“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接着分析道:“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  相似文献   

20.
陈霭生 《新读写》2011,(5):44-47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 【探源】出自捧剑仆《诗》:“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卷帘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