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朝鲜使臣所创作的诸多"朝天录"为研究文本,先后分析了使臣们笔下的江南女性形象、社会底层女性形象、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形象,特别是朝鲜使臣关于秦良玉的描绘,充实了明史对秦良玉的记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朝鲜使臣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4.
明末,朝鲜使臣出使明朝都是经海路,或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或过旅顺铁山嘴经辽西觉华岛附近登陆进入北京,或从山海关附近海域乘船沿海岸线南下绕道天津进入北京,而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是朝鲜使臣使用较多的一条航线。朝鲜使臣在辽东半岛沿线岛屿和洋面多因遇险或避风而停留,举行祭祀海神等活动,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确立了天妃(妈祖)"主兹四渎"至高无上地位后,更是对天妃神灵敬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朝鲜使臣诗歌中的北京东岳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彪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48-50,85
朝鲜使臣所著《朝天录》《燕行录》中,咏北京东岳庙的诗歌现已找到29首,展示了明清时期北京东岳庙的风貌,抒发了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民俗价值和历史、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明代朝鲜国宗系辩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朝鲜国的宗系辩诬事件,始于1394年,终于1588年,持续长达近两个世纪,经过了朝鲜5代国王和25位使臣的19次奏请。最终,明朝新纂《大明会典》对朝鲜国宗系的错误记载予以修正,方使朝鲜君臣长期以来高度关注的宗系辩诬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7.
玉河馆是明代朝鲜使臣对会同南馆的习称,明代中后期,会同馆提督总揽南北二馆渐成定制,玉河馆大小事务也皆归提督官管辖。借助朝鲜使臣的中国行纪这一异域之眼,既可详知玉河馆管理与运营的基本情况,也可细见提督官日常治馆的两大职权,一是管待玉河馆内的各国使臣,二是管理玉河馆内的其他官吏。前者具体包括使臣的生活管待、出入票帖、朝贡事务、贸易监管、使臣往来及文学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后者则主要涉及到馆内副使、序班、馆夫及外郎等人员。在提督官的有效管理下,玉河馆体现出了它在明代朝贡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与此同时,馆内一些诸如贪财好货、泄露国家军政密议等失格失体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又大多与提督自身能力、德性及国运时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明代使臣出使朝鲜期间,要参加多项政治、文化活动.首先,他们要完成颁诏、册封、赏赐、解决朝鲜与其它藩属国的纠纷等核心政治任务;其次,还要参加各种宴会,拜谒箕陵、孔庙,观光游览以及和朝方文臣进行文学交流等等.多数使臣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良好,给朝鲜人留下了好印象,也有一些使臣暴露了学识、人品上的一些缺点,有损于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海洋文化"栏目的两篇文章,聚焦东北亚诸岛的历史风云。《明末朝鲜使臣所经辽东海域史事考》一文的三个关键词使人印象深刻:海路、海难和海祭。文章结合中韩史料,详细考察了朝鲜向大明朝贡的辽、胶海路。依文章所述,李氏朝鲜自1392年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寻求明朝政府册封和朝贡交流,每逢明朝皇帝、太子的寿辰,或皇储继位、皇帝驾崩、册封妃子等家国大事,都会派遣使团不远万里进京朝贡。  相似文献   

11.
在韩国庆尚大学读博士的刘晓东,送给我一本他和中国鲁东大学刘焕阳教授合著由中国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落帆山东第一州——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登州》。书中所描绘的登州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我神往。  相似文献   

12.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朝鲜入华使臣留下了使行记录《燕行录》,这些记录对于我们研究明清社会及明清中朝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章以朝鲜燕行使者姜时永所著《輶轩续录》为研究对象,试对这次使行作一详细描述,重点探讨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社会。  相似文献   

14.
朝鲜王朝建立后,一直与明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每年都要派遣使臣出使明朝,这些使臣使行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记载沿途所见所闻,成为研究中朝历史、文化、风俗、经济、地理等的重要材料。朝鲜初期使臣权近在他的使行记录《奉使录》中创作了许多描写中国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的诗歌。其诗歌中所表现出尊明慕华的思想感情,当能代表当时大多数朝鲜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域外汉籍《入沈记》中的交游诗诉说了离愁别绪之叹,纪行述远之思,感怀伤事之情。其艺术风格呈现出朝鲜使臣这一特殊群体创作诗歌的独有特色,语言表达平实质朴,意象运用灵活多变,典故使用精当恰切。《入沈记》中的交游诗,充分展现朝鲜使臣精湛的诗文技巧和深厚的汉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8.
朝鲜王朝编纂的仪轨,现主要收藏于韩国。本文揭示了新发现的明清内阁大库藏朝鲜《天启元年四月日迎接都监都厅仪轨泰昌天启》,是朝鲜李朝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档案文书孤本,弥足珍贵。这份朝鲜光海君朝接待明朝使臣的簿册档案,时间自明万历四十八年至天启元年(1620—1621年,光海君十二年至十三年),不仅是保存在中国的朝鲜王朝仪轨孤本,而且是17世纪初年中朝两国交往的原始记录,大部分内容不为《明实录》和《李朝实录》所记载。  相似文献   

19.
明清鼎革,清朝将《时宪历》作为官方历书颁行天下,《时宪历》经由赴京使行传入属国朝鲜。朝鲜王廷逐步接受并采纳《时宪历》,将其在全国刊印施用,同时不断派遣使臣赴京购买历法书籍、学习《时宪历》的编算方法。《时宪历》对中朝封贡制度内的年号、纪年等时间规则进行了制定,但朝鲜举国都表现出对奉行清朝正朔的极大反感。《时宪历》在朝鲜传播的历程,反映出明清更迭后朝鲜的对华观由“尊明”“慕华”到“贬清”“攘夷”的嬗变,实质上体现出朝鲜在政治上屈服、文化上反叛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朝使臣与朝鲜文士的诗赋唱和总集,《皇华集》收录了大量的唱和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从而成为中、外唱和文学之集大成。《皇华集》保存了许多诗学批评资料,记载了双方诗人的文学交往及深厚友谊,为探讨中朝文学关系、文学交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