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方式多元化发展以及行政法治建设不断深入,行政合同作为我国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契约理论引入行政法领域彰显了行政民主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表征了法治政府架构的理论进路。因而,行政合同解除作为行政法契约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在行政法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关注行政合同解除的内涵、理论基础、条件、法律后果、救济制度对于建设法治视域内政府的法治化构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法治文化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及法律行为,并注重体现法的价值追求及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与人治相对立而存在的优秀法律文化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契合人类法治文化共性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框架内,普及法治文化观念、完善法治文化环境、树立法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自上而下的法律制度保障、多层面的法治载体建设,从而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并逐步沉淀为社会成员的法治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对于朗·富勒的贡献,人们似乎只片面地将他定格在"法律的道德性"问题上,其实富勒的研究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也是他毕生所关注的问题,他的代表性著作是<法律的虚构>.虚构是沟通概念与现实的桥粱.也是法律思维的重要维度,加强法律虚构理论的研究,对改变我们传统的法律思维、正确对待法律与建设法治国及整个世界的法学理论研究都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精神文化、法律行为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提出"要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强化"依法治国"文化认同意识,法治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由于法治宣传力度薄弱,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提高法治建设的实效性,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进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小康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必须适应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6.
法治(依法治国)理论是社会主义法学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讲授法的一般理论时需要突出的主要内容。同时,法治理论也是统率国家各部门法律的指导性纲领,其基本要旨和价值取向当然地体现在部门法律体系之中。因此,在“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将法治理论、法治观念、法治精神从各个部门法律中挖掘出来,使“法治”成为贯穿整个课程讲授的一根红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对象深刻地领会我国法律制度所内蕴的正义、民主、平等、自由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才能使他们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在人大监督、司法审查、法律冲突、司法独立等方面存在着瑕疵,这些瑕疵正成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障碍。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剖析我国法律制度的瑕疵以期予以完善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走法治道路,必须从法律杠杆、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用法律杠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  相似文献   

9.
《文山学院学报》2016,(1):97-101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治日益成为社会基调,"人治"的信访制度将会成为国家建设法治、民主、多元社会的绊脚石,其灭亡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存到灭,需要一定时间段和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就目前来说,最现实的是对其进行改革,才是国家推进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这是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精辟概括,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法律上层建筑的基本要求,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是对中国法律文化优秀遗产的继承,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法治政府是政府管控社会的一种善治模式。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法治和法治政府的基本概念,其次应是了解我国经历了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政策演变。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了治国理念的与时俱进、行政权力的行使法定等四个方面。在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过程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党的十八大为新起点,力争早日实现我国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2.
法治意识在高校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使高校治理体系严整化、使高校治理制度构型化、为高校治理手段提供有机保障,但目前其作为高校治理素质基本构成和高校治理能力支撑的作用还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法治意识的概念系统相对缺失、高校重大决策的法治主导相对缺失、高校治理过程中法治作为主流相对不足、高校纠纷化解中司法最终性相对单薄。为此,高校法治意识的提升与构造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可以从高校宪法法律至上性认知的形成、高校法律信仰的形成、高校法治运作下意识性的形成、高校法律遵守自觉性的形成等方面切入。高校法治意识的构造具体应沿着下列技术进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主导、高校法治机制的上下位贯通、高校内外部关系的法律定性、高校文化体系中法治文化的补足、高校主体权力维护的法治强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法律的日渐完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正确定位日显必要。合理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两对范畴,分析他们的价值关系,廓清当前的一些错误认识,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相对完整的法治理论,其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手段等内容,成为西方法治理论的主要历史渊源。以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为背景,结合当前的和谐社会理论,阐释当代我国法治的理念及其构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管理法治化,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依法治校方面还存在“人治”传统影响、法制不健全、普法教育力度不够等影响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构建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文化”等措施,以实现高校管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封建法制史上承上启下的《唐律》,由于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的立法原则,形成了其特有的立法特点,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成为世界封建法律法典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多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一元法治与多元文化既协调统一又存在矛盾冲突。要实现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必须在法治的前提下实践宽容的政治理念,合理维护多元文化的发展,将法治与社会的多元文化整合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尤佳 《科教导刊》2021,(2):164-165
在建设法治中国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法律通识课程应作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针对学生个体发展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法律通识课程应构建合理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不同于本科院校法律通识课程内容,也不同于法律专业课程内容,应选取与高职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关系更密切的针对性较强的法律及其相关作为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