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朱永新 《甘肃教育》2014,(17):128-128
正内容简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的科学术语。《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作者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推荐理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早已被人们所知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良好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呢?  相似文献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通过恰当地运用积极的期望来促进后进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通过恰当地运用积极的期望来促进后进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有的意译为“西施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相应于这种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赞美、信任和期望所赋有的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大学教学中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必须充分重视信任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学中信任的广泛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系统各自的主导、主体与主管作用。  相似文献   

8.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赞美、信任和期望所赋有的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大学教学中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必须充分重视信任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学教学中信任的广泛实现,需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系统各自的主导、主体与主管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根据对学生的直觉感受来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由教师的期望而产生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是期望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虽然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期望效应的可能性的讨论。但是,期望效应成为教育上的一个课题,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情。引起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的,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教室情境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0.
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提高高职单招班教学质量的手段,在教学中主要经历了形成期望、传递期望、接受期望和调整期望四个阶段。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得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学生学习行为上的差异,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权广仁 《中国德育》2006,1(10):87-87
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美丽传说,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通过实验所证实。借名这一传说,人们称教师期望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2.
俞芹 《文教资料》2011,(35):123-124
文章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听障学生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及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转化后进学生,这是班级工作应当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能否有效地把这些学生转化过来,就成为衡量我们班级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志。经验证明,教师自觉地运用“期望效应”的原理,对于转化后进学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塞浦路斯岛有位年青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雕刻了一具精美的象  相似文献   

14.
“皮格马利翁”,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但他不是“神”,他与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由真诚友善、关心爱护、信任和鼓励而产生的心理行为反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关怀、鼓励等,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有所期待,因而受到激励,于是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现在,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借鉴“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暗示、期望和激励作用,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具体方法和思路,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因倾慕自己创作的美女雕像,感动了爱神,结果美女复活,二人结为夫妻。这段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文和雅各布森把上述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杨琳 《时代教育》2012,(17):149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他主要通过对个人的"持续关注",让对方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期望,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对方的潜能,取得成功。如今,皮格马利翁效应已日益受到组织团体的重视,被广泛地运用到组织文化与教学等各个方面。本文试从教学领域来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一位少女,他十分喜欢自己雕刻的这尊像,渐渐地,皮格马利翁被自己雕刻的这尊少女塑像迷恋住了,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深深的爱。后来,在他的恳求下,爱神终于答应把这尊塑像变成了真人。满足了他真诚的愿望。现在,人们把教师真诚期望学生进步,异使学生真的有进步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经过实验证实的效应对如何搞好幼儿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示。这里针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举三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恨铁不成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对大量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实验后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很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在于“期望”。所谓期望,指的是在不直接言明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想使幼儿  相似文献   

20.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里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擅长雕刻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美丽少女。每天对着雕像发呆并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荚狄罗忒,于是,她赋予了雕像生命,美丽的少女成为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的东西会变成现实。皮格马利翁效应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以实验的形式得以证实.因此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罗森&;#183;塔尔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