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地方党报的办报质量,需要培育办报精神,以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潮州日报社把“敏锐、严谨、务实、鲜活”八个字作为办报精神,努力做到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鲜活的新闻作品,展示了地方党报的独特魅力。因而,办报精神是力量,又是榜样;既是感召,又是灵魂,成为报社生存发展的支撑和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好远好远的路,好高好高的山,好亲好亲的人.2004年9月16日至20日,由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采写编>杂志社主办,邯郸日报社、长治日报社协办的"太行山新闻论坛"活动在秋高气爽的太行山区涉县、武安市流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前辈和新闻院系的知名学者、专家,工作在主流传媒的社长、总编辑以及新闻管理者济济一堂,学习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教导和新闻实践,探讨新时期以来的新闻理论和思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交流观点.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和见解,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闻走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论坛期间,中华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发来了贺电.安岗、吴象、李文珊等当年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的"老新闻"还旧地重游,拜谒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旧址.  相似文献   

3.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①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客观性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4.
杨晓明 《军事记者》2005,(12):40-41
新闻是什么?美国新闻学专家麦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预料的事物的情况。”新闻人要让这类“情况”及时公之于众,引起关注,最好要亲临现场,作一番认真而不是敷衍的调查研究,深刻而不是表面的分析探索,揭示个个细节,再现桩桩场景,有所感有所悟,以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1、于无声处听天籁记者要有特殊的听觉,听人之所未听。不是吗,当记者赶到现场时,欢呼、呐喊,哭声、嚎声,笑声、掌声都已时过境迁,一切都归于寂静。于无声处,作为记者的你,就得竖起你的顺风耳,力求听到八面来风;你不能无中生有,胡编瞎造,作天马行空…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河北日报》通过不懈的努力,明确了"主流政经大报"的定位和"权威成就影响力"的核心办报理念,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服务好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以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坚持"新闻立报"、做亮做活深度报道、用心做好民生报道、打造与读者互动平台、坚定推进机制创新等六项举措为"抓手",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全体采编人员凝神聚力,践行新闻创新,使党报吸引力、感染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办一张报纸,像办一桌酒席:新闻如热菜,副刊若冷盘,广告似酒水。服务质量,就是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素质·技巧·激情——新闻工作者三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立足之基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它既包括较深的理论功底,也包括较深的采写造诣,还包括经验、感觉和悟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铸就的,也不是刊用几篇稿件就能够印证的,它是在辛勤的积累和痛苦的磨炼中获得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从执著的追求中得来的。搞新闻的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希望;对于把新闻作为事业干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成功。在北京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买了5000张彩票,整整一晚上坐在商店门口撕,连撕了4998张,全是空白。她的意志崩溃了。还剩2张,不撕了,…  相似文献   

8.
生活·慧眼·创新。这三个词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但7年记者生涯,让我认识到,这是写出好的新闻稿件的必然条件,也是形成好的文风的前提。三个词组和起来是:深入生活 一双慧眼 写作创新=好的文风。  相似文献   

9.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中国电视新闻中央、省及地市三级传播的格局下,如何打造有特色的电视新闻品牌,成为各级电视台在遵循传播秩序前提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笔者在电视新闻中选取央视一套的传统品牌《新闻联播》、湖南卫视的收视王牌《晚间新闻》以及江苏城市频道的新贵栏目《南京零距离》作为研究个案,试图从各自的经营之道中透视我国电视新闻的竞争策略和发展趋势。导向性———新闻的政治高点我国媒体对新闻导向功能的强调一向都是旗帜鲜明的,新闻工作者务必谨记“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是新闻工作的首要政治责任,是搞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所在”①。央…  相似文献   

11.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冯乔  赵淑清 《记者摇篮》2004,(10):52-52
对于新闻宣传,一直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而宣传则主要是主体向客体灌输自己的主张。因而二者要“分家”。还有人提出,新闻报道要淡化政治,淡化宣传,多写不带宣传味的可读性强的所谓纯新闻。的确.新闻事业的特性是传播新闻,但传播什么,为谁传播,怎样传播。却具有鲜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正式发行日文版《中国新闻周刊》的日文版——《月刊中国新闻》已于5月26日在日本正式出版发行。5月23日,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在东京会见了《月刊中国新闻》的主编张一帆和副主编赵允,对这本进入日本主流社会的首家中国时政杂志寄予厚望。张一帆介绍说,虽然目前日本各大媒体不乏有关中国的  相似文献   

14.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美感,恐怕是每种文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美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解释尽管相当纷纭,个人强调的也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触动,使个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社会获得认知上的前进,这些恐怕都是大家所能认同的。什么是新闻的美感?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发生作用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16.
毕胜 《传媒》2002,(8):19-21
A 有朋友问,你们办报的人现在还看报吗?这话问得蹊跷,细琢磨,也问得有水平,办报的人不看报,这才是新闻。报人不看别的报,也许对自己的报相当自信了。天下新闻一大炒,报纸还是自家的好;报人不看自己的报,“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是市场上有些商贩并不享用自己的商品一样。这可能只是一个个别,但无论哪种,都反映出,  相似文献   

17.
将新闻与历史相提并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特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一个则泛谓“俱往矣”的过眼烟云,分属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然而在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天然而又直接的联系。从新闻采写实践来看,与历史的关联更为显著和突出。  相似文献   

18.
何鸣鸿 《军事记者》2006,(12):21-22
配发式评论是指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评论、短论、编者按、编后等,本文只谈其中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评论员文章我们用得较多但又比较难把握。配发式评论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依托报道。评论选题要源于新闻,应以所依附的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报道思想,并合乎逻辑地引申、生发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避免误读或误解新闻;二是“跳出来”超脱报道。评论立意要高于新闻,不能拘泥于新闻事实或报道思想,就事论事地表态、评价,而应该深化、升华或补充新闻主题。依托报道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做…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7,(11):2-2
人民日报海外版“菲律宾版”创刊;瑞士免费报刊发行量超过收费报刊;日本三大报联手经营新闻网站;青年读者人数下降美国报纸积极应对;鼓励孩子多运动美一电视台周六停播3小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步入新世纪,我们蓦然发现身处于立体式和平面型纵横交错的传播环境中。从早晨起,广播、报纸就把昨日新闻刊播出来;直到中午,受众已成为新闻的饱和体,相互传播着新闻,并形成了小环境舆论;随着夜幕降临,电视、互联网重叠展现出今日新闻,而受众对新闻超载已是不堪重负,强烈呐喊:“我要独家新闻 !”舆论一律的时代即将结束,新闻界竞争日益加剧,发现、产生独家新闻便成为各新闻媒体出奇制胜、提高自身声誉的法宝。 慧眼:从能动认识升华独家新闻   发现,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的说法,是“看到人人看到的,却想到别人想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